靈寶道情,又稱道經。據藝人相傳,因其伴奏樂器為“八仙”所傳,故又叫“八仙樂”。道情藝人自視為“八仙弟子”,群眾也很尊重他們,稱其為“先生”。三門峽民間曲種。主要流行于靈寶、陜縣大營一帶。
靈寶道情的歷史,據靈寶西車村道情老藝人李安營(1919年生)追憶說,他的師傅是李安哲(1908年生),師爺是寧潤范(1886年生),師老爺的姓名記不清了,是最早期的靈寶道情藝人,約活動于清代道光年間。他師爺曾講起,在師老爺以前,靈寶縣岳渡村有個“孝廉方正”,靈寶溝東村也有一位官員,二人由陜西退隱還鄉,帶回來這種藝術。他們和靈寶縣閻謝等村的一幫退職官員、地方紳士組成班社,輪流到各家辦堂會,以唱道情自娛消遣。
隨著影響的擴大,逐漸傳至民間,于是出現了半職業性的“鄉黨班”,即周圍鄰村藝人共同組成的道情班。這些說唱班一般為五人,抱漁鼓者為上首,承擔唱與白的主角,其余四人各執一件或兩件樂囂,全為閉目端坐,唱奏兼顧。道情音樂細膩豐富,韻律清麗優雅,有板式唱腔,也有曲牌雜調。
中華民國成立以后,皮影從陜西傳入。民間道情班為擴大影響便用道情曲調演唱皮影戲,并借鑒運用戲曲的鑼、鼓、板等樂器,豐富了道情伴奏樂的表現能力,演唱班人數也增至八、九人。嗣后,皮影、坐唱兩種形式并駕齊驅,一直活躍在群眾中間。
三十年代束至四十年代中期,靈寶道情處于繁榮階段,地方官員,鄉紳之家操辦紅白喜事,鄉民喜慶佳節、祀雨賀晴及廟會活動,都邀請道情班前去演唱。如國民黨靈寶縣黨支部書記王鴻業,教育局局長董云有,幾乎年年請道情班唱堂會。日本投降后,為慶賀勝利,各村邀請道情班唱還愿書者更是有增無減,一大批新道情班子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如西車村班,牛莊班、欒村班、南營班,羅家班等,在群眾中影響頗深。
隨著道情在民間的廣泛流傳,道情班的增多與藝術發展,以靈寶川口河為界,形成了東、西腔兩個流派。河東腔分在在磨頭、欒村一帶;河西腔分布在羅家、西車、南營、岳渡、牛莊一帶。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政府為促進這一民間藝術繼承與發展作了大量工作。1950年,靈寶縣文化局對全縣道情藝人進行了普查登記。1954年,靈寶縣文化館蔡益民主持組建了靈寶縣道情組,對道情曲目、音樂進行了初步挖掘整理。次年,以西車村老藝人為主,吸收其他鄉村的藝人,建立了職業道情皮影劇團。同年冬,以道情藝人李正滿、劉新華、劉德茂、李安哲、劉文成、劉金才為骨干組成演出組,參加了“河南省第三屆民間藝術會演”,獲好評,并被授錦旗一面。
六十年代初期,國家經濟困難,上述組織撤銷,藝人下放回鄉。不久,靈寶縣文化館在群眾要求下重新組建了半職業道情皮影劇團,然而兩年后因“社教”運動再次解散。其間,農村業余道情活動則很活躍,農忙務農,農閑時在周圍鄉村及盧氏、陜縣等山區巡回營業演出。1970年,西車村道情班大膽嘗試,以分角扮演人物的形式,演出了道情現代小戲《追書擔》。1976年,河南省曲藝調演,靈寶縣文藝宣傳隊以新編道情曲目《公字閘前》參加了演出。之后,農村業余營業演出從未間斷。1989年3月,法國友人迪里比尤在對我國的文化訪問中,專程來到靈寶縣,仔細地聆聽了道情演唱,并繞有興趣地觀察形狀奇特的道情樂器,研究其如何發出美妙動聽的樂音。
靈寶道情的演唱曲目約三十多個,內存以八仙傳說為主,宣傳道家思想,勸人修行成仙,正象群眾中流傳的那樣;“裱糊匠離不開漿子,說道情離不開湘子”(韓湘子)。此外,還有以二十四孝為主的人物故事,及一些傳奇大書,反映民間生活情趣的小段也時有傳唱,但很少演唱現代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