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龍王爺是天上管雨的神,它主宰人間的暑澇。“二月二”是龍王爺的生日。這一天,是雨是晴,預示著全年的豐歉。因此,人們把“二月二”定為“參神節”(祭神節),希望能在這一天得到龍王爺的“恩賜”,一年多下幾場太平雨,使莊稼獲得豐收。陽店鄉中河村的民眾,就把“二月二”定為龍王廟會,每年舉行拜廟參神活動,以示虔誠。1946年的“二月二”,曾舉行一次規模宏大的“響山”(以響炮為主祭神方式)活動。在廟會到來之前,由神頭主持會議,召集村民商量辦理“響山”大事。聘禮官(地方士紳)、借鑼鼓、覓樂隊、請馬子、備煙火、定炮手、抬神樓、擺香案等;分工合作,各負其責。
馬子,傳說是神附其身的人,能通神意。其形象是披頭散發,上身赤露,下穿褲衩斜披紅綾,足登麻鞋,打綁腿,口噙鐵錐,右手執麻鞭(用麻辮成的鞭子),長約丈余;左手舉響刀,重二三斤,刀柄有鐵環,嘩嘩作響。馬子的活動,坐守不離神樓,行走需人攙扶。時而奔跑如飛;時而如浪里行舟,顛三倒四;時而兩眼閉合,不與人語;時而揚鞭揮舞,舉刀弄柄,向觀眾示威。忽兒前進,忽兒后退,忽兒停頓,反復無常,類似瘋子。但人們卻以為他是受“神”的左右。出于好奇,都想接近看個究竟,但又怕遭到鞭打,故多遠避,傳說誰若觸及麻鞭,就會三年不利。
游神之前,行請神禮。神樓上面披紅掛彩,龍王神像穩坐樓內,馬子坐在神樓一側,閉目養神,泰然自若。禮官身穿長袍,外套短褂。眾神頭(負責辦理敬神的人)表帽恭恭,在禮官的指揮下,肅立神前,焚香叩拜,行參神禮。此時,樂隊高奏,鞭炮齊鳴。行禮一畢,游神開始,擺馬在前開路,俗叫擺清。三眼筒炮手沿著游神道路兩旁排列,中間留出通道。炮聲一響,兩個青年人攙扶馬子,飛馳向前跑去。神頭、樂隊守圍神樓兩側,禮官躍身上馬,徐徐跟隨其后。鑼鼓喧天,彩旗飄飄,浩浩蕩蕩,依次走出廟院。四面八方的群眾,蜂擁而來,大人小孩,紅男綠女,人山人海,水泄不通,馬子一到,霍然路開。有人躲避不及,相互撞倒在地。行至廣場,神樓落地,人馬暫時止步。馬子高舉麻鞭,向眾掃去,立即形成一個羅圈陣,馬子要在這里進行“參神”。只見他走近神樓,單膝跪地,將頭一點,忽地站起,兩個扶手趁勢攙著馬子,使盡全力在圈陣中左右奔馳。疲勞了再換兩個人攙。而馬子卻自以為有神相助,故作不知疲勞,以顯神力。此時,鑼鼓聲,鐵炮聲,樂隊吹奏聲,混成一片。過一陣子,馬子卻前俯后仰,顛三倒四,響刀半舉,麻鞭拖地,如同醉漢。圍觀的人把千萬只眼睛盯在馬子身上,為他擔心;但又希望他真的能夠感動種靈,為人們造點福氣。參神畢,禱神隊伍繼續前行。就是這樣緊一陣,慢一陣,高一陣,低一陣,從中午時分,一直鬧騰到夕陽西下,方才神馬歸宮。大家懷著對神的幻想,高高興興地各自回家。建國后,人們用科學的真理,揭穿了迷信,用勞動代替了逐馬設神。大家在各自的崗位上,以辛勤的汗水,澆灌著幸福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