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山文化發現之后,中國考古學家經過比較研究,提出龍山文化自東向西、仰韶文化自西向東發展的二元對立學說,還認為這種發展的結果是在河南中西部地區形成所謂“混合文化”。仰韶村既發現彩陶,又發現龍山黑陶的現象,就被認為是這兩種文化混合的結果。這種認識,一直延續到廟底溝遺址發掘的前后。
我們知道,安特生在仰韶村的發掘,是把上層的龍山文化和下層的仰韶文化混到一起來了。雖然早在1937年,尹達先生就給予正確的辨識,但龍山文化和仰韶文化東西二元對立、進而在兩種文化的接觸地帶產生所謂“混合文化”的說法,還是流行了二三十年。廟底溝遺址的發掘,在仰韶文化層的上面,還發現了具有從仰韶文化到龍山文化過渡性質的文化層,發掘者把它命名為“廟底溝二期文化”,把它下面的廟底溝一期文化,命名為仰韶文化的“廟底溝類型”。通過廟底溝遺址以及在此前后周臨地區不少遺址的發掘,學術界最終否定了“混合文化”的說法,提出中原龍山文化是從仰韶文化發展起來的;廟底溝二期文化,便是從仰韶文化向龍山文化過渡的一種史前文化。發掘者把它納入龍山文化早期的范疇,但也有研究者把它納入仰韶文化晚期或者末期的范疇。
廟底溝二期文化,既有仰韶文化的某些特點,也有龍山文化的鮮明特征,可以認定河南龍山文化就是從廟底溝二期文化發展起來的。這樣一來,中原地區古代文明的連續性,中國古代文明的連續性,就得到了考古學的證明。仰韶文化發展成為龍山文化,龍山文化再發展成為商文化,中國古代文明的根,就這樣追到了仰韶文化。廟底溝遺址的發掘和廟底溝二期文化的發現,在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學史上,因而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的擴張促成了早期中國文化圈的形成
廟底溝遺址發掘之后,以廟底溝一期為代表的文化遺存,被命名為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這是中國考古界第一次把仰韶文化劃分為不同的類型。在此之前開始發掘的西安半坡以及文化面貌相近的遺址,則被命名為仰韶文化的“半坡類型”。此后二十年,有關這兩個類型的關系問題,差不多成為仰韶文化討論最多的話題。經過這么多年的研究,我們知道仰韶文化大體可以分為早中晚三期,每期又都可以劃分為大小不一的許多類型。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又有學者把仰韶文化的許多類型單獨命名為文化。比如廟底溝類型,就有人稱為“廟底溝文化”,也有人稱為“西陰文化”。綿延兩千年、橫跨黃河中上游地區的仰韶文化,變成了許多文化的共同體。廟底溝類型仰韶文化,一般認為屬于仰韶文化中期。它的核心是豫西、晉南和關中東部地區,但是差不多整個黃河中上游地區,都有這個文化的分布。在如此廣大的范圍內,廣義的所謂廟底溝類型,實際上又可以劃分為不同的地方類型,比如關中地區就往往被稱為“泉護類型”,河南中部又往往稱為“閻村類型”等等,各地方類型都有自己的特點,它們的形成過程也沒有遵循一種模式。
以廟底溝遺址一期文化為代表的廟底溝類型,陶器以曲腹平底碗、卷緣曲腹盆、斂口缽、雙唇口尖底瓶、盆形灶、折腹的圜底釜等為主,多平底器,基本不見圜底缽;與半坡類型比較,彩陶數量多,紅色的素地上,多用黑彩描繪出回旋勾連紋、花瓣紋、窄帶紋、垂弧紋、豆莢紋、網格紋等等,也有少量的動物紋。生產工具以石器為主,除斧、錛、鑿外,還有不少體形很大的石鏟和長方形的穿孔石刀。房屋是方形和長方形的半地穴式,中間立柱,四壁還立壁柱,有斜坡形門道,正對門道有很深的圓形灶坑。種種跡象表明,廟底溝類型的人們,過著穩定的定居生活,農業經濟已經相當發達。墓葬一般是土坑豎穴墓,多單人葬,不見半坡類型的多人二次合葬和同性合葬墓。垃圾坑里開始出現隨意擺放的人骨架,說明暴力和沖突可能已是司空見慣的事情。
廟底溝類型仰韶文化從豫西、晉南和關中東部核心地區,向周圍強力輻射,使差不多整個黃河中上游地區的仰韶文化面貌,西到甘青和四川西北部、東到河南東部、北過河套、南達江漢,達到了空前一致的局面。不僅如此,它的影響力,還直接、間接地波及到更遙遠的周邊地區:東北遠及內蒙古東南部和遼寧西部,東達渤海和黃海之濱的山東和江蘇北部,南面則跨過長江,深入長江中游地區。有學者把核心區之外,廟底溝類型的分布區,稱為“主體區”,把更外圍受到廟底溝類型影響的地區,稱為“邊緣區”。認為廟底溝類型的強力擴張,不僅使仰韶文化分布的地區,形成空前一致的文化面貌,更使包括邊緣區在內的廣大東部地區的諸考古學文化,交融聯系,形成一個穩定的文化共同體。(韓建業:《廟底溝時代:早期中國》,《考古》2012年3期)
廟底溝類型所在的時代,經過碳十四年代測定,一般認為約當公元前4000~3300年。這個時間,也是中國早期文化圈開始形成的時代。考古學家張光直先生把仰韶文化及其周圍相關聯的諸考古學文化,稱之為“中國相互作用圈”。張光直先生說得明白:“這個在公元前4000年前開始形成,范圍北自遼河流域,南到臺灣和珠江三角洲,東自海岸,西至甘肅、青海、四川的"相互作用圈" (sphere of interaction),我們應當如何指稱?我們也可以選一個完全中立的名詞稱之為X,可是我們也不妨便徑稱之為中國相互作用圈或中國史前相互作用圈因為這個史前的圈子形成了歷史期間的中國的地理核心,而且在這圈內所有的區域文化都在秦漢帝國所統一的中國歷史文明的形成之上扮演了一定的角色。”他還說:“到了約公元前4000年,我們就看見了一個會持續一千多年的有力程序的開始,那就是這些文化彼此密切聯系起來,而且它們有了共同的考古上的成分,這些成分把它們帶入了一個大的文化網,網內的文化相似性在質量上說比網外的為大。到了這個時候我們便了解了為什么這些文化要在一起來敘述:不但它們的位置在今天中國的境界之內,而且因為它們便是最初的中國。”(張光直:《中國相互作用圈與文明的形成》,《中國考古學論文集》,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年,第149、167頁)
廟底溝類型是最強勢的。它把具有強烈仰韶文化色彩的文化因素,帶到黃河下游、長江中下游和東北等地區,促進了當地史前文化的發展甚至轉型。比如,黃河下游地區的大汶口文化,彩陶多為鼎、豆、壺、杯、缸、器座、盉和缽,幾乎全部出土在墓葬中。具有廟底溝類型特征的彩陶,多出在大汶口文化大墓中。有學者提出這表示廟底溝和大汶口社會上層可能存在某種交流。大汶口M2007,是一座小孩墓,不僅隨葬花瓣紋的彩陶器座,還有低矮的二層臺,M2005、M2018、M2020、M2011等隨葬廟底溝風格彩陶的墓葬,也多有二層臺;有學者注意到M2005大墓還有用黃色膠泥涂抹墓坑四壁、底部和二層臺側壁的現象,認為這與靈寶西坡用泥封蓋墓室甚至填埋整個墓壙的做法類似,也表示兩者之間存在某種形式的交流。(李新偉:《中國相互作用圈視角下的紅山文化》,《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訊》第24期,2013年,第38頁)以廟底溝彩陶為代表的類似的中原文化影響,也發生在長江下游兩岸的青蓮崗-大汶口和馬家浜-崧澤文化、東北地區的紅山-小河沿文化、長江中游的大溪-屈家嶺文化系統中,不過有的強一些,有的弱一些,方式也不盡相同。
不過,文化的影響總是互相的。研究證明,廟底溝類型的早期,中原地區對周邊地區的影響多,到了后期,周圍地區開始反彈,對中原地區又形成包抄之勢,其中來自東方和南方的影響最為明顯。靈寶西坡大墓成對出土的大口缸、中原地區仰韶文化罕見的玉鉞,就有可能是從東方傳入的。這個強勁的勢頭,在廟底溝類型結束之后,約當公元前3000前后,南方的屈家嶺文化和東方的大汶口文化從兩個方向分別進入中原腹地,中原地區與周圍各史前文化的關系愈益緊密。這個時期,中原地區好像處于文化的低潮,但這低潮,卻也意味著更多的吸納、更多的學習和交流,反而奠定了中原地區的歷史地位,加速了以中原為中心的歷史趨勢的形成。又經過約一千年的激蕩沉淀,在公元前兩千紀的前半葉,以二里頭文化為代表的青銅文明在伊洛盆地強勢崛起。一般認為,二里頭文化可能是夏代晚期文化,夏和隨后的二里崗商文化便是建立在這史前文化長期密切交往形成的“中國相互作用圈”上。考古學上的二里頭文化、二里崗文化以及隨后的秦漢帝國,與廟底溝類型的分布區和影響區若合符節,顯然并非偶然。
廟底溝時代見證早期中國文明的第一縷曙光
如前所述,廟底溝類型代表著仰韶文化的中期,因此也往往把它稱為仰韶文化廟底溝期。在廟底溝遺址發掘之后,由于發現了中原地區古代文明的連續性,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中原地區又是歷史時期中國古代文明的核心,因此不恰當地夸大了中原地區史前文化的作用,好像所有好的東西,都是從中原地區輻射出去的,這就是所謂的“中原文化中心論”。這種觀點,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達到頂峰。后來,隨著各地史前文化的發現,各地區文化序列慢慢建立起來,人們認識到,東北地區、黃河下游、長江中下游等地的史前文化,都有自己的發展譜系,并不能用中原文化的輻射或者農業人口的遷徙、移動來解釋。自七十年代末期以來,中國文明起源的“多元一體”學說逐漸形成。這個學說強調中國史前文化的多元性,認為各地區史前文化都為中國古代文明的形成做出了自己的貢獻。這無疑是正確的。但是矯枉過正,又有意無意貶低了中原地區史前文化的作用和價值。這當然也跟七八十年代中原以外地區的眾多重要考古發現有關。九十年代以來,廟底溝類型仰韶文化的一系列新發現,正在改變著我們對中原史前文化的看法;中原地區史前文化的核心地位,也變得越來越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