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底溝遺址位于河南省陜縣老城南關東南的青龍澗南岸,面積24萬平方米,是一處仰韶文化和早期龍山文化遺址,另有少量東周文化遺存。1956年9月至1957年3月,國家文化部和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聯合組成黃河水庫考古工作隊,先后對遺址進行兩次發掘,發掘面積4480平方米。發掘出仰韶文化房基2座,窖穴169個,殘墓1座。發掘出的窖穴可分為圓形和橢圓形兩種。口徑一般在2至3米之間,亦有稍大或稍小者,深度一般在1至2.5米左右,亦有稍深或稍淺者。絕大多數為貯物之用,但在一些窖穴發現有人和豬、狗的骨架。
遺址出土的仰韶文化陶器有690多件,器形有杯、盤、碗、盆、罐、盂、尖底瓶、甑、鼎、釜、灶等,另有陶制的刀、錛、銼、紡輪和彈丸。絕大多數為紅陶,除素面和磨光外,施彩繪、線紋、籃紋、劃紋、弦紋、麻布紋、席紋、附加堆紋和鏤孔。彩繪主要用紅底黑彩,兼用黑紅兩種顏色的很少。彩繪紋飾有條紋、渦紋、三角渦紋、圓點紋、方格紋等。出土的石器采用打制和磨制的方法制成,有刀、斧、錛、鐮、磨盤、磨棒、鑿、鏟、紡輪、球等;還有骨針、骨錐、骨鑿、骨簪、骨鏃、角錐、角鑿、蚌墜、穿孔蚌殼等。
廟底溝遺址的仰韶文化層上面堆積著早期龍山文化層,它是承襲仰韶文化發展起來的,也是仰韶文化向龍山文化過渡期的證據。這一發現解決了仰韶文化與龍山文化的相互發展關系,在考古學上具有重要價值。1963年6月河南省人民委員會公布廟底溝遺址為第一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