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千古之謎、揭開中華文明之源,成了數千年來中國人一直渴盼實現的夢想,全面、系統、完整地復原中華民族先祖們創造人類文明的那幅氣勢恢弘的原始畫卷,生動、客觀地再現人類遠古文明的形成和發展歷程,也成為中國歷代學術界和考古界孜孜不倦的渴求。2002年起,中國啟動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廟底溝遺址的發掘,為這一工程提供了起點和坐標。
上世紀初在三門峽市澠池縣發現了仰韶文化以后,在山東章丘的龍山遺址又發現了龍山文化。之后,又在河南各地發現了很多與山東龍山文化相似但又有河南特點的同時期文化,考古界把它稱為河南龍山文化。這兩種屬于中國新石器時期的文化過渡和發展到以后的夏文化。如果說仰韶村遺址的發掘,第一次證明了中國存在著相當長時間的史前文明的話,廟底溝遺址的發掘,尤其是廟底溝二期文化的發現,則是把仰韶和龍山兩個時期的文化承接起來,有力地駁斥了西方學者“中國人種西來說”的論斷,結束了世界學術界“中國人種西來說”的爭論,第一次有力地證明了中華民族歷史的傳承有序、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
中華文明的開端是從傳說中的盤古開天地以后的“三皇”“五帝”開始的,“三皇”指的是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五帝”指的是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神農氏也就是炎帝,起源于姜水(渭水的支流);黃帝,起源于有熊(河南新鄭)。他們分別代表著東﹑西兩個大的部落,炎帝和黃帝活動的時期,正是廟底溝類型的繁榮時期。最后,兩大部落進行了融合,就形成了我們現在所說的“炎黃子孫”。也就是說,中華文明的源頭是從炎黃兩大部落融合開始的,這個時期正好是“廟底溝類型”的繁榮時期。
著名的考古學專家蘇秉琦先生認為,“中華民族”這一稱謂的由來也和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有關系。與仰韶文化早期半坡類型時期魚紋、幾何紋為特點的圖案不同,“廟底溝類型”遺址中出土的眾多的彩陶圖案中,最豐富、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變體花瓣紋。這點就可以說明,當時的人們是崇拜花的,花是當時部落的圖騰,所以就把花的形狀畫在陶器上,以便使他們的后人識別,用以施福和保護自己的后代。古代的字義“華”字就是花朵的意思,因此,以“華”為族名,“華夏”與“中華”名稱里“華”字的源頭,從廟底溝便可揭開這一謎底。陜西的華山、華陰縣都與此有關,當時的人們認為自己處在大地的中部,就自稱“中華”,這就是中華民族的由來。
廟底溝遺址的發掘,也為人們勾勒出中國的農業文明在當時已經處于發展與繁榮時期。中華文明起源于農業文明。廟底溝遺址發現并發掘以后,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中上游地區,又先后發現和發掘了一大批與廟底溝同時期的文化,他們都以廟底溝文化為參照標尺,被認定為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在這些遺址中出土的大量遺跡和遺物,都證明在廟底溝文化時期,中國早期的農業發展已經到了非常發達和繁榮的程度。種植業以粟為主,還有黍、豆、麻、粱、稻等北方地區為主的各類農作物;畜牧業中的豬、牛、羊、狗、雞等已經被馴化,林果業中的棗、梨、栗、桃等也已經開始人工栽培并被人類食用;各種農業生產工具已經比早期更加先進和精致。人們的食物結構不僅有糧食,而且有肉類和水果類。這就為人類的健康和發育提供了基礎保證。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確定的起止年代是距今5500—3500年,幾乎涵蓋了廟底溝文化的整個時期。在這項工程中,三門峽地區陜靈盆地發現和已經發掘的大量廟底溝類型文化遺址,以靈寶鑄鼎原的西坡遺址為代表,已經被列為國家重點地區,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牽頭的考古調查和發掘已經進行了14年。對西坡遺址的發掘已經進行了7次,獲取了很多重要的考古成果,目前正在進一步開展工作。這些,都充分說明廟底溝文化在中華文明起源研究中的重要地位,證明了廟底溝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源頭。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史前研究室主任李新偉研究員認為:“將廟底溝文化彩陶的各類紋飾分布范圍疊加起來,就獲得了一張廟底溝文化彩陶播散的整體區域圖。 這張分布圖覆蓋的范圍,向東臨近海濱,往南過了長江,向西到達青海東部,往北則抵達塞北。廟底溝文化彩陶浪潮般播散的結果,彩陶所攜帶和包納的文化傳統,也將這廣大區域居民的精神聚集到了一起。這個范圍內的人們統一了自己的信仰與信仰方式,為歷史時代大一統局面的出現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礎。廟底溝文化時期,也許正經歷著華夏歷史上第一次文化大融合。探索中華文明之源,最直接的起點,就是廟底溝文化。”【原標題:中華文明探源的起點——廟底溝遺址系列報道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