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詩人宋之問,是一個典型的文高而品劣的文人。
宋之問,約公元656年出生,712年卒,字延清,虢州弘農(nóng)(故址在今河南靈寶縣西南三十里)人,一說汾州(今山西汾陽縣附近)人。其父宋令文因富文采、善工書、有膂力而稱為“三絕”。他的三個兒子因?qū)W有所長而各繼承“一絕”:宋之問文章好,宋之悌力氣大,宋之遜精草隸。唐高宗上元二年,宋之問考中進士踏上了仕途。
為奪佳句,殺死外甥
文不如其人,文人無行,在宋之問的身上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宋的詩作在《全唐詩》中共錄存三卷,作品大多是歌頌升平的應(yīng)制之作,但也有一些篇什因感愴傷懷、情感細膩而頗具藝術(shù)感染力。其實,宋在唐代詩歌發(fā)展中的地位主要是因為他和沈佺期對詩歌聲律方面的貢獻。他們在總結(jié)前人和當朝人應(yīng)用詩歌格律的基礎(chǔ)上,“回忌聲病、約句準篇”,把律詩的形式固定下來,創(chuàng)造了比古體詩更為廣闊的藝術(shù)表達空間,為唐代的詩歌繁榮創(chuàng)造了條件。但自唐朝以來,宋的品行在文壇士林中大多對其持貶毀態(tài)度。原因何在?不妨先從下面這首名叫《代悲白頭翁》的詩說起——
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
幽閨女兒惜顏色,坐見落花長嘆息。
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fù)誰在。
已見松柏摧為薪,更聞桑田變成海。
古人無復(fù)洛城東,今人還對落花風(fēng)。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紅顏子,須憐半死白頭翁。
此翁白頭真可憐,伊昔紅顏美少年。
公子王孫芳樹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祿池臺交錦繡,將軍樓閣畫神仙。
一朝臥病無相識,三春行樂在誰邊。
婉轉(zhuǎn)蛾眉能幾時,須臾鶴發(fā)亂如絲。
但看古來歌舞地,唯有黃昏鳥雀飛。
這首詩寫得情真意切、催人淚下,尤其是“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句,更是精警千古,聲鳴九天。然而,歷史上關(guān)于這首詩的作者爭議頗多,但據(jù)筆者所掌握的史料來看,詩的作者當是劉希夷無疑。劉希夷者,宋之問親外甥也。據(jù)史料記載,劉將此詩作成后,呈給宋之問觀看,宋一讀該詩,特別是讀到“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句時,拍案叫絕,于是要求劉把詩的著作權(quán)讓給他,并許諾以好處。劉當然不干!隨后,舅舅和外甥二人爭執(zhí)起來。宋之問見外甥不給面子,急得在屋子里轉(zhuǎn)來轉(zhuǎn)去。但畢竟詩作不是自己創(chuàng)作的,宋也不便更不敢大聲爭辯。這時,他見劉坐在地上,頭也不抬地生悶氣,就“惡向膽邊生”,一不做二不休,把裝了滿滿一大麻袋土的袋子,從上面推將下來。就這樣,還不到30歲的劉希夷被其老舅親手殺害了。
替權(quán)貴張易之提尿壺
宋之問的詩作也十分了得,不論是在宮廷里所獻的應(yīng)制詩,還是被貶途中所寫下的傷感詩,其中都不乏佳作和佳句,甚至可以將其稱之為詩作高手。其代表作之一《渡漢江》,想必讀者早已耳熟能詳:
嶺外音書斷,經(jīng)冬復(fù)歷春。
近鄉(xiāng)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他的《題大庾嶺北驛》和《度大庾嶺》兩首詩作,同樣是他在流放地所作的,讀起來更讓人蕩氣回腸,真所謂“一生失意之時,千古得意之句”:
題大庾嶺北驛
陽月南飛雁,傳聞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復(fù)歸來。
江靜潮初落,林昏瘴不開。
明朝望鄉(xiāng)處,應(yīng)見隴頭梅。
度大庾嶺
度嶺方辭國,停軺一望家。
魂隨南翥鳥,淚盡北枝花。
山雨初含霽,江云欲變霞。
但令歸有日,不敢恨長沙。
閱讀宋之問的詩作,再聯(lián)系到他本人的作派,不得不讓我們發(fā)出這樣的感慨:卿本佳人,奈何作賊!
宋之問20歲時,便在武后跟前聽差,與初唐四杰之一的楊炯任教于習(xí)藝館。習(xí)藝館類似現(xiàn)在的國立藝術(shù)學(xué)院,為武則天下令所設(shè),培訓(xùn)對象是宮女,學(xué)習(xí)科目有詩文、經(jīng)學(xué)、書法、舞蹈、棋術(shù)等。史稱宋之問“偉儀貌,雄于辯”,想必這位宋教授在美人堆里頗受青睞。但宋教授更看重的是仕途,全部心思用在巴結(jié)權(quán)貴上,甚至不惜喪失人格。他跟著武則天到處巡游,以為武則天很看重自己,便厚著臉皮提出要做北門學(xué)士,以便進一步接近圣上。武則天沒有答應(yīng),為此宋之問感到十分委屈:鞍前馬后阿諛奉承,沒功勞也有苦勞。于是就寫詩發(fā)牢騷。
宋見皇帝難以親近,于是就迂回獻媚于武氏的男寵張易之。張易之相貌英俊,兼善音律。他恃寵專權(quán),朝廷百官無不懼之,就連武后的子侄也敬畏其三分,“爭執(zhí)鞭轡,呼為五郎”。宋為能抱上張易之的大腿,不僅與另一個馬屁精閻朝隱為張易之捉筆代刀獻詩于武后,還厚著老臉為張易之提尿壺。
說到閻朝隱,此人的馬屁功也十分了得,主要體現(xiàn)在肢體語言上。有一次武后患病,他跑到少室山為其禱告后,沐浴凈身,一個大男人伏在祭祠的俎盤中以為犧牲,祈求上蒼,請代后疾。想不到,瞎貓碰上了死老鼠,武后的病竟然好了。于是,武后對閻朝隱大加褒賜。宋的馬屁功著重在書面語言上。他寫了大量奉和應(yīng)制詩,什么“愿陪丹鳳輦,率舞白云衢”,“今朝天子貴,不做叔孫通”之類(叔孫通是漢高祖劉邦的重要謀略大臣,他為西漢的安民強國立下了汗馬功勞)。
后來武后稱病下臺,唐中宗復(fù)位,誅殺了張易之兄弟,作為其余黨的宋被流放到嶺南。人生落魄,倒也能吐出肺腑之言。如前文所提到的《題大庾嶺北驛》、《度大庾嶺》等。但嶺南瘴癘之地的日子實在難熬,不久,宋便與其弟宋之遜潛逃回東都洛陽,躲在駙馬王同皎家里,窺測時機,以求一逞。王同皎、張仲之等人對武三思的擅權(quán)亂政頗多怨恨,經(jīng)常在一起密謀誅殺之,不想被宋氏兄弟探得。按理,落難的宋氏兄弟應(yīng)該格外感激王同皎的庇護之恩,可是,毫無做人道德的宋氏兄弟,竟然令其侄子及冉祖榮等密報給武三思,于是王同皎及同黨皆被捕獲斬首。
因受賄被揭發(fā)降職
宋之問賣身求榮得到武三思的賞識,盡管“天下丑其行”,但宋“好官我自為之”。武氏不僅免除他的流放,還擢為修文館直學(xué)士。但好景不長,武三思不久被李多祚等誅殺,宋又巴結(jié)炙手可熱的太平公主,后見安樂公主權(quán)勢日盛,又投靠上安樂公主,這下引起太平公主的怨恨。一次,唐中宗欲提拔宋為中書舍人,太平公主乘機揭發(fā)宋任考官時收受賄賂的劣跡。這不但使宋的提拔泡湯,還降為越州(今紹興)地方官。因丑聞降職對宋這么一個毫無廉恥的小人來講,并不覺得有什么羞恥感、挫折感,他甚至自比古代歸隱田園的賢人雅士,于是在越州任上游山玩水,置酒賦詩,好不自在。但史書卻稱“流布京師,人人傳諷”。
宋之問的小人行徑,在卑鄙無恥之中可謂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俗話說,多行不義必自斃,宋自然不會得到善終。唐睿宗即位,認為宋“獪險盈惡,無悛悟之心”而流放欽州。唐玄宗天元年中,干脆令他在流放地自裁。當賜死的詔書送達時,宋雙腿打顫,汗流浹背。使者允許他回家與老婆孩子訣別,他“慌悸不能赴家事”,最后不得不“飲食沐浴就死”。(謝亞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