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門峽市,歷史上曾經有一個顯赫一時的諸侯邦國——虢國,其開國之君為周文王的弟弟,武王的叔叔。西周晚期,虢國從陜西寶雞地區東遷而來。強盛時,它的軍隊能征善戰,威震大河上下,漠北高原;秦穆公五年(前655年)晉國借道于虞以伐虢國,大夫宮之奇以“辱亡齒寒”勸諫虞君,虞君因曾經接受晉獻公的寶玉 “垂棘之璧”與名馬“屈產之乘”而答應了晉國。結果晉在滅虢之后,返回時就滅了虞國,虞君及大臣百里奚被俘, “假虞滅虢、唇亡齒寒”成為其亡國的遺訓。被晉國滅掉的虞國大夫百里奚幾經輾轉,最后到了秦國,被秦穆公奉為上賓。他的兒子孟明視就是秦晉兩國崤山之戰中秦軍的統帥。于是三門峽有了虢國都城和虢國墓地這一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從而誕生了虢國博物館。
虢國墓地遺址位于三門峽市區北部的高崗——上村嶺上,總面積32.45萬平方米,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一處規模宏大、等級齊全、排列有序、保存完好的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大型邦國公墓。從20世紀50年代發現以來,該墓地先后經過5次鉆探,兩次大規模發掘,探明各類墓葬遺址近800處,已發掘260座墓葬,13座車馬坑,3座馬坑,出土各類文物3萬多件。其中,90年代以來在墓地北部發掘的兩座國君墓,一座國君夫人墓和一座太子墓等高級貴族墓葬最為著名,相繼出土各類文物26000多件。其數量之多、品種之全、制作之精、保存之好、價值之高都是建國以來兩周考古僅有的。國君虢季、虢季夫人梁姬及太子的陪葬車馬坑群氣勢壯觀,按行軍隊列擺放,構成了我國最早、規模最大的地下車馬軍陣;虢季墓又是目前發現的兩周時期級別最高、規模最大、出土文物最豐富的大墓。
通過參觀虢國博物館使我們對古代諸侯國有了很多感性認識,導游的解說讓我們了解了春秋時期很多風俗和喪葬習俗,沒有她的講解,很多器物,我們都不認識。沒有想到三門峽有這么好的文物。看到精美的文物,沉浸在西周時期諸侯征戰的濃厚氛圍中,不忍心拿出相機拍照,怕對文物造成一點傷害,所以大家看到虢國博物館的照片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