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時節,終有機緣和友人同去竹林寺。
向西50公里秦嶺山中,國道鄉道村道山道,路開始崎嶇,但風景卻好起來。車在山坳中前行,山路和溪水相伴纏繞,顛簸起伏,反而因這風景更有味道。進山后約走了六七里地,聽見遠遠傳來大悲咒的梵音,高高小山頭上,正是竹林寺。
來到寺院內,住持釋空素法師正在禪房和建筑商商議重修大雄寶殿工程事宜,見我們來忙出門相迎,然后安排在寺中修禪的居士帶我們到寺院先四處看看。
釋法師喚來陪我的居士,則自豪地伸手指向東方高山之巔,看,這是咱們竹林寺的三寶之一金蟾。“哇,真像!”同行的老亢五十多歲,沒了平時的淡定,忍不住低聲驚呼。東面山頭上,一巨石,維妙維肖的如一只金蟾臥在那望著寺院,眼睛渾園,薄薄的嘴唇張著嘴巴,形態神態俱佳。
居士又指向身后西南方向山項,沒等開口介紹,我們又一次驚嘆,沖口而出,蓮!山項絕壁上,巖石石縫自然勾勒出一枝將欲盛開的蓮蓬,似動非動,就像水墨囯畫一般,超凡脫俗一枝獨秀,煞是好看。
寺院下方,蓮花山谷中,一片竹子林,竹子青青,連片成蔭。我想,傳說中觀音菩薩住在南海竹林,坐在蓮花中,那么,這蓮花山竹林寺,莫不是供奉觀音菩薩?聊天行走中,小居士帶我們來到正殿,帶我們看第三寶——是正殿中一座巨大的佛龕。佛龕寬約近三米,高近三米,純木精雕,層層疊疊,主體一層,上面四層相對獨立,各自成九個小廟,垂檐挑梁、窗欞門面鏤刻精細,不禁驚奇其制作精美絕倫。據說是明代的,到現在幾百年了,從上面斑駁的漆點依稀能看到舊日的流光溢彩。
釋空素法師這時已送走客人,邀我們到禪房品茶。屋子很簡陋,但很雅致,四墻掛滿字畫,茶桌邊供奉著觀音。山泉水沖泡的紅茶甘冽香厚,別有滋味。交談中得知竹林寺的故事。因地勢原因,蓮花山在南,竹林寺背靠蓮花山,所以一般寺廟都是座北朝南,而竹林寺卻是座南朝北。相傳清代乾隆年間,竹林寺向北,因黃河對岸山西有一縣令不廉,但縣衙卻和對岸名氣十足的竹林寺隔河相望,正所謂在神靈眼下不敢 胡 作 非為,故挖空心思,啟奏朝廷以風水為由要拆了竹林寺,而竹林寺一帶百姓因為這里 香 火 靈驗,死活不肯。當時閿鄉縣有一人在朝中擔任尚書代表當地百姓據理力爭,最后妥協結果,就是由山西出錢,把廟從建,廟堂改建為座北朝南面對蓮花山。雖是傳說,卻也反映了竹林寺的香火靈驗和老百姓期昐為官清廉和當政者為民著想的質樸民心。
不知不覺,已近下午,我們起身告辭。雖已冬日,但深山古寺周圍山中蒼松綠柏,生機仍然。雖然氣溫有點低,但空氣清爽,深吸一口,細細品味,好像其中還有種泉水甘冽的味道。我禁不住贊嘆:好一個竹林寺,真是一個絕佳的好地方。作者:趙江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