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城大仵民間舞蹈至今已有350多年的歷史了。除鬼會屬柘城縣大仵鄉人自創外,龍燈舞、獅子舞、竹馬、旱船等在清朝乾隆年間就已經名揚四海。柘城大仵民間舞蹈在經歷了明末清初的引進和創編之后,形成了民國末年的成熟興盛期,新中國成立至“文革”是過渡期,上個世紀90年代進入活躍期以來,又有了新的發展。1995年,柘城縣大仵鄉北街村成立“大仵鄉北街村民間舞蹈藝術團”。去年在大仵鄉北街小學體育課中增加了民間舞蹈的教學內容。
柘城縣大仵鄉北街村是一個遠近聞名的“民間舞蹈村”,全村275戶人家幾乎家家都有這一行當的演員,隨便找出一個都會玩一手。村里自發組織了民間舞蹈藝術表演團,現有正式演員180多人。每年的元宵節到來之際,方圓幾十里的百姓都爭先恐后地來看熱鬧。
據傳,早在1641年,柘城大仵有一王姓富紳,早年為藥商,他在外埠見有龍燈舞、獅子舞、旱船等民間舞蹈十分熱鬧、好看,心中就萌發了“引進” 的念頭。王紳士50歲以后棄商歸家,為了擺闊,決定在60大壽時好好熱鬧熱鬧。于是在他慶祝60大壽時,便從外地請來了龍燈舞、獅子舞、竹馬等舞蹈藝人,一連演出三天三夜。其演員之眾、聲勢之大、影響之廣、觀眾之多前所未有,王紳士得意至極,好不風光,高興得徹夜難眠。隨后他又生出想法:我66慶壽、80 慶壽,時間長著呢,何不把他們多留些日子,讓大仵的人跟他們學會,有事不就方便多了。自此,以上民間舞蹈就在柘城大仵“落了戶、扎了根”。
為保護柘城大仵民間舞蹈,柘城縣制定了“十年保護計劃”,擬建立“大仵鄉民間舞蹈文化生態保護村”,并對七種民間舞蹈180多名民舞表演者中的 60名主要表演骨干實行重點保護;在大仵鄉實驗中學和北街村小學體育課中,增添民間舞蹈這一教學內容,不斷培養新的民間舞蹈藝術人才,將會從根本上解決柘城大仵民間舞蹈傳承難這一實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