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莊的“民舞”,可能是從山西洪洞縣遷居時帶來的“傳家寶”,傳承人已無法考證。據柘城縣的一些地方史料記載,該村在400年前的明萬歷時期,民舞就非常興盛,那時年滿15歲的人都會表演,且有嚴格的套路規則。逢年過節,該村村民都要興致勃勃地在本村和鄰村表演。
新中國成立后,每年縣里組織大型慶典,路莊村總是第一個被邀請的對象。而且在歷次大型民間藝術慶典表演中,路莊村總能獲得多個獎項,尤其是竹馬表演,在歷次表演中,全部獲得第一名。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由于生活窘迫,路莊村的民間舞蹈活動曾一度中斷。即使在這個時期,柘城縣文化館在開辦民間藝術培訓班時,也要邀請路莊一些民間舞師當輔導教師。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文化精神需求也日益增長。2003年,路莊村民在傳統民舞的基礎上,經過發展創新,組建了一支由70多人參加的路莊民間藝術團。
路莊民間藝術團保留了多種傳統的民間舞蹈,包括竹馬、獅舞、旱船、推小車、背老姜、腰鼓等。在這些傳統民間舞蹈的基礎上,他們還通過整合, 形成了一些新形式舞蹈。梁莊鄉也因路莊民間藝術團而贏得了“文化先進鄉”的光榮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