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周成王三年(前1039年),微子封于宋,都睢陽(近商丘)。宋國歷26世、34君、755年。最后一個國君康王戴偃廢兄而立后,東侵齊,南掠楚,西敗魏,與鄰國齊、楚皆成敵國。他將血盛在牛皮袋中,懸而射之,名曰“射天”。他像紂王一樣沉溺于酒色,荒淫無度。群臣凡進諫者一律射殺。所以諸侯都叫他“桀宋”。宋舍人韓憑,娶妻何氏,天資國色。康王聞之大喜,便將何氏搶入宮中。韓憑為奪妻之恨發了幾句怨言,被降罪下獄,繼而又帶罪去成西修青陵臺。韓憑之妻何氏于是作《烏鵲歌》以明志:“南山有烏,北山張羅;烏鵲高飛,羅當奈何!烏鵲雙飛,不樂鳳凰;妾是庶民,不樂宋王。”不久何氏有向韓憑密傳書信,信曰:“其雨淫淫,河大水深,日出當心。”不料此書落到了康王之手。康王以示左右官員,但都不解其義。謀士蘇賀看了半天,突然悟出,向康王道:“其雨淫淫,是說無限悲傷,思念丈夫之甚。河大水深,是說她無法往來,以探望丈夫。日出當心,是說她將以死拒大王而殉丈夫。”康王大駭,若有所失,悶悶不樂。為防何氏自殺,命宮女嚴加看守。韓憑聞訊,無限悲憤,深知再無緣與妻子相見,便含恨自殺,何氏聞韓憑自盡,痛不欲生,暗將衣服腐蝕,伺機殉夫。
一日,康王攜何氏游青陵臺。何氏俯視臺下,突然看到不遠處韓憑新墳,淚如雨下,百感交集,悲痛欲絕,縱身投臺自殺。隨從官員和宮女無不驚駭,急忙阻攔,不料衣服因被腐蝕而不中手,可憐如花似玉般的何氏竟墜臺身忘。康王至臺下,見何氏身亡嘆息不已,一步三回首,戀戀不舍。突然發現何氏衣帶上有一行字,上寫著:“王利其生,妾利其死,愿以尸骨賜憑借和葬。”其義是:大王你想讓我活著供你享樂,而我卻愿為丈夫殉節。我死后,請大王開恩,讓我們夫妻合葬。康王看后大 怒,下令分而葬之,使兩墓相望,并嘲笑道:“寡人深知你們夫妻生前深愛不已,如膠似漆。死后若能兩墓合在一起,寡人就不阻攔你們。” 說罷悻悻而去。
第二天,兩墓各生一棵梓樹,十天竟合抱粗,根交于下,枝錯于上。樹上有對鳥,恒棲樹上,晨夕不去,交頸悲鳴,聲聲感人。宋國人聞之皆道是韓憑夫妻精魂,無不傷心落淚,稱其樹為“相思樹”,其鳥為“相思鳥”,“相思”之詞便源于此。至今商丘青陵臺尚在,歌謠猶存,其詞曰:長相思,終難忘,聲聲呼喚在睢陽。青陵臺下埋恩愛,相思樹上話凄涼。棒打鴛鴦滔天罪,千秋萬代罵混王!相思樹的故事已流傳兩千余載,深入人心。唐詩人白居易在《長恨歌》中曾云:“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窮盡,此恨綿綿無絕期。”幾年前,日本石中勝思先生,曾尊師遺囑漂洋過海來到商丘青陵臺,灑酒祭奠,以寄哀思,并為重修青陵臺慷慨解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