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景區位于虞城縣營廓鎮大周莊村,距虞城縣城35公里,距京九鐵路木蘭站2.5公里。
該景區興建最早的景點花木蘭祠,始建于唐于唐代,后金太和年間(1201—1208年),敦武校尉歸德府谷熟縣營城鎮酒都監烏答撒忽刺重修大殿、獻殿各3間,并塑木蘭像。元代元統二年(1334年)睢陽府尹梁思溫倡議,募捐2500貫重修擴建。清嘉慶十一年(1806年),該祠僧人堅科、堅讓等,再次募資修祠、立碑、至20世紀四十年代,木蘭祠占地萬余平方米,各類建筑120余間,另有祠地400畝,住持僧10余人。祠圍墻內外,植有柏樹、槐樹。大門過道兩側,各有一泥塑高大戰馬。大殿內塑有木蘭閨裝像,獻殿內塑有木蘭戎裝像,后樓塑有木蘭全家像。祠殿內外,有歷代官府、名人撰文、題詩、書畫及60 余通香火碑。每年農歷四月初八(木蘭生日),周邊的官府帶領鄉民前來致祭,后發飛展成連續五日的香火古會,每日接待客人10多萬人。可惜,這座恢宏壯觀的祠宇,1943年毀于戰火。現存有元代、清代祠碑兩通,碑文詳細記載了木蘭身世、英跡和歷代修祠情況。
據文獻記載和故老相傳,花木蘭故里就在這里。隋恭帝義寧年間,突厥犯邊,朝廷募兵,木蘭之父名在軍冊,木蘭看到父年老體弱,弟弟年幼便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疆場一十二年,屢建功勛,無人發覺她是女流。回來后,天子封尚書,木蘭不受,懇請省親。她帶領軍士返家后,脫去戰袍,換上閨裝,跟去的士兵大為驚訝,認為這是自古未聞的奇事,回報天子。天子聞訊立召木蘭回朝,欲納木蘭為妃,木蘭以死上拒,撞死在金殿上。唐代,追贈她為“孝烈將軍”。
花木蘭故里旅游景區,于2001年被商丘市人民政府批準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