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是一位忠孝、剛烈的巾幗英雄,千余年來一直為人民所敬仰,但木蘭故里在哪里卻眾說紛紜。其實通過具體分析,是不難弄清真面目的。
關(guān)于木蘭故里,報刊雜志報道的有:《中華活頁文選》合訂本第五期徐鵬注《木蘭辭》時說:“關(guān)于木蘭的姓氏和籍貫……后世有許多傳說:有人說她是譙郡人,有人說她是宋州人,有人說她是黃州人,有人說她是商丘人。”1984年8月22日《羊城晚報》駱鐸的文章說:“木蘭并不姓花,而是姓魏……亳州人。”1984年12月10日《文匯報》陳洪深的文章說:“黃岡縣有木蘭山……因而有說是黃州人,也有人說是宋州(今河南商丘)人。”1985年2月5日,新華社報道延安建成木蘭陵園時說:“相傳木蘭為延安府尚義村人氏”等等?梢钥闯,這些報道的籍貫不外乎宋州、商丘、亳州、譙郡、黃州和延安6處。
為什么說木蘭故里在虞城?
1.歷史不同,歸屬不同。
上述報道的6處地方,除黃州、延安之外,4處都是指虞城營廓這一地方。營廓并未遷移,只是因為朝代不同、歸屬不同的緣故。大家知道,譙郡、亳州都是指亳州這一個地方,宋州、商丘也是指商丘這一個地方。營廓,在古代屬于亳州,所以在古書上記載:“木蘭乃亳之譙人也。”這是事實。但宋代以后即劃歸宋州睢陽郡,即現(xiàn)在的商丘縣。所以又有人說“木蘭乃宋州人,或商丘人”,也是事實,F(xiàn)在為什么又說她是虞城縣人呢?這也是歷史變化形成的。1951年經(jīng)政務(wù)院批準,從商丘縣東南劃出8個區(qū),新建一個谷熟縣。營廓屬于商丘東南的黃冢區(qū),隨之劃歸谷熟縣。但到1954年又經(jīng)國務(wù)院核準,谷、虞兩縣合并為虞城縣,撤銷谷熟縣,營廓鎮(zhèn)自然歸屬了虞城。
2.營廓有祠在碑存,物證在世。
花木蘭故里在河南虞城,自唐代已有定論。在河南省虞城縣營廓鎮(zhèn),不但有唐、宋、元、清歷代修建的祠堂,而且至今仍存在元、清兩代的記事碑,詳細記載著木蘭的故里、英跡、家世及歷代修祠情況,木蘭被逼自盡,唐追贈“孝烈將軍”,并立祠紀念。大殿內(nèi)塑有木蘭閨裝像,獻殿塑有戎裝像,并立《孝烈將軍祠像辨正記》碑(今存),詳細記載著木蘭身世、英績、等,改“昭烈”為“孝烈”,改“娘娘廟”為“木蘭祠”。每年四月初八(木蘭生日),府、縣官吏率領(lǐng)耆老邦民前往致祭,后來沿襲成每年四月初八前后三天的香火大古會。
清代嘉慶十一年(1806年)對祠堂又進行大修,并立有《孝烈將軍辨誤正名記》碑,記載了木蘭的故里、功勛等,進一步曉諭為“孝烈將軍祠”,以“掃盡一世之訛誤,以顯我孝烈將軍之青天白日”。經(jīng)歷代翻修,這已是一座相當(dāng)聞名的大祠院,F(xiàn)已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歷代名人著作和各地《志書》記載與虞城碑記載略同。
如明代萬歷進士呂坤在《閨范圖說》云:“木蘭,商丘人,父病不能從軍,為有司所苦,木蘭代父戍邊十二年,人不知其女也。”明代天啟宰相朱國楨在《涌幢小品》中說“孝烈將軍,安徽亳縣人,姓魏,名木蘭,化裝成男兒,替父從軍……鄉(xiāng)人為她立廟,每年四月八日,在她生日時,向她致祭”等,可以看出在三百多年前,這些歷史古人就已有了明確記載。清代劉澎年的《三十二三詩鈔》云“木蘭姓魏,亳地人。”雍正時《完縣志》載“將軍亳州人也,姓魏,木蘭其名”等。這些記載在基本事實上都說木蘭姓魏,亳地人。他們的記載都與虞城的元代碑記載是相符的。這就說明,這個問題,在歷史上早有定論。而營廓鎮(zhèn)地處商丘縣東南40公里,虞城縣南35公里,亳州北23公里。在宋代以前,屬亳州或譙郡、亳地等,宋代以后即劃歸商丘。
4.省、府、縣三級志書,均有相同的記載。
清初《河南通志》說:“木蘭,宋州人,姓魏氏……唐封孝烈將軍。”雍正時《歸德府志》云:“將軍魏氏,本處子,名木蘭……木蘭之父耄羸,弟妹皆稚呆,慨然代行……天子嘉其忠勇,除尚書郎,不受,釋戎裝,衣其舊裳……欲納宮中,不從,遂自盡。追贈:將軍,謚‘孝烈’。今商丘營廓鎮(zhèn),有廟存,蓋其故冢。”
5.《木蘭辭》中有3處說明木蘭故里應(yīng)是營廓這個地方。
(1)辭講“朝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在隋、唐時代,黃河中下游大致是從封丘一帶流向東北入海的。從虞城到黃河邊,100公里左右,士官帶領(lǐng)騎馬士卒,當(dāng)天是可以趕到“黃河邊的”。那么,如果說黃州有個花木蘭,她早晨從長江邊辭別了爺娘,在當(dāng)時的交通條件下,她用什么辦法能“暮宿黃河邊”呢?(2)從木蘭出征路線看,也明示木蘭故里在營廓:辭講“朝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朝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聲啾啾。”可以看出她出征的路線是:家鄉(xiāng)—黃河—黑山—燕山。當(dāng)是由黃河南邊不遠處出發(fā),而“暮宿黃河邊”,再由黃河邊出發(fā),而“暮至黑山頭”,這是合理的。再說黑山,在黃河北不遠處,就有多處黑山。(3)當(dāng)木蘭勝利歸來時,有“爺娘聞女來,出廓相扶將”,這個“廓”字,就是特定名詞,指的是營廓鎮(zhèn),爺娘聞女榮歸,自然會相扶著走出營廓迎接歸來的女兒。
6.木蘭故里在營廓,早已為大家所共識。
如1981年出版的《中國名勝詞典》,把“木蘭祠”作為詞條已列入“詞典”,注明其故里在虞城。1990年出版的《中國測繪地圖冊》,在虞城西南部清晰標著:木蘭祠。1991年河南省社科院學(xué)者王大良的文章指出:“木蘭祖籍在豫東。”1993年1月河南省社科院教授任崇岳先生在《鄭州晚報》發(fā)表的考證文章,題目就是“木蘭祖籍在虞城。”1993年5月在“木蘭文化研討會”上,六十多位專家、教授、學(xué)者一致認為:花木蘭故里在河南虞城根據(jù)最多!《人民日報》于1998年8月28日以“木蘭故里展新姿”為題大量報道了虞城發(fā)展變化的文章。
至于木蘭故里其他說,有的只憑一個傳說,有的物在前,人在后,有的在黃河的大北邊等,都是牽強附會,站不住腳的。
一是黃陂說。
(一說)“黃陂有木蘭山,有廟在木蘭山。” 因而有人說木蘭是黃州人,完全是牽強附會。他們的老書就駁倒了如此謊言,如明嘉靖《黃陂志》也載:“木蘭山,黃陂縣北六十里,舊木蘭縣,取此為名。”明嘉靖《黃陂志》也載:“木蘭山,在縣北七十里……傳產(chǎn)木蘭,隋曾以此山名為木蘭縣,故有木蘭將軍亦因此名,其墓即在此山以后……”這兩處都說是因為有了木蘭山,才取名為木蘭縣的,黃陂人說木蘭為唐初人,就是說在有木蘭之前許多年,早就有了木蘭山,與木蘭是無涉的。
(二說)清代《黃陂縣志》的記載最清楚。請看清康熙《黃陂志》說:“木蘭,本縣朱氏女,生于唐初……假男子代父西征……至今其冢猶在木蘭山下”等。假如黃陂真有這位“代父西征”的將軍,應(yīng)當(dāng)說她不是我們要論證的戍守河北、征戰(zhàn)燕山的木蘭將軍。略有點地理知識的人都知道:從黃陂“代父西征”,只能是越陜西、過甘肅,或到達青海,或去四川北部“征戰(zhàn)”,是到不了燕山的。既然不去燕山,就用不著跨黃河、越黑山了。有的說,“西征”、“北征”可能是筆下誤,其實不然,《黃州府志》、《明一統(tǒng)志》說到此事時,都是記載的“代父西征者”,而不會層層志書都“筆下誤”。
(三說)“有杜牧詩為證。”黃陂說是杜牧到木蘭山的木蘭廟時所寫。其實在哪里寫的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內(nèi)容。他的這首詩早已在虞城木蘭祠碑林刻著,其詩曰:“彎弓征戰(zhàn)作男兒,夢里曾經(jīng)與畫眉,幾度思歸還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大家看,字里行間并沒有說起木蘭故里的事,僅憑此詩怎能證明其故里是黃州呢?
二是陜西說。
(1)陜西說“木蘭姓花,延安有萬花山”。木蘭姓花,是通過戲劇、電影渲染造成的,而不是歷史。自宋元以來爭論最早的是宋州魏姓與黃州朱姓之爭,從未見那里說她姓過花。但到明代戲劇家徐渭以《木蘭辭》為藍本、改編為《雌木蘭代父從軍》劇本之后,木蘭就開始姓花了!赌咎m辭》中木蘭本無姓氏,可是作為戲劇人物,是要交代身世的,沒姓不行。徐渭明白木蘭得名于木蘭花,于是移花為姓,女子冠以花字,形象更美。這是戲劇、小說作者常用的手法。于是在此劇中,木蘭就開始姓花了。到了抗日戰(zhàn)爭時期,京劇大師梅蘭芳為配合抗日救國運動,又將此劇改編為京劇《木蘭從軍》進行演出。解放初期,為配合抗美援朝運動,著名豫劇表演藝術(shù)家常香玉,又把京劇《木蘭從軍》移植為豫劇,劇名直呼《花木蘭》,常香玉帶該劇赴朝慰問,回來后又到全國各地公演,影響更大。之后又拍成電影《花木蘭》,在各地公演,一時風(fēng)靡全國。
(2)說“有花木蘭之墓碑出土”。在人們普遍誤認為木蘭姓花不姓魏的情況下,有人就報道“花木蘭之墓碑出土”這道新聞。1986年3月4日《中國旅游報》報道:“木蘭是延安市東南十六公里處的萬花山下花源頭村人”,又說“延安文聯(lián)的一名干部在萬花山下的麥地里發(fā)現(xiàn)一塊長滿蒼苔的碑石,上書‘花木蘭之墓’”等,以此證明花木蘭故鄉(xiāng)就在此處。這則報道看后實在令人費解。且問,那塊“長滿蒼苔”的碑石,是山名朝代、誰人立的?內(nèi)容如何?未詳。如果上書“花木蘭之墓”字樣,最早也早不過明嘉靖之前,因為在此之前還沒有徐渭的“雌木蘭從軍”劇。即使有這通碑,也不能證明花木蘭故里就在此處。因為比此碑早二百年的元代碑,至今依然在虞城營廓屹立著,并且木蘭的故里、姓氏、英跡都記載得一清二楚。那塊晚二百年的碑石又能說明什么呢?
三是魏都說。
魏縣在河北的邯鄲南,在黃河大北邊,那里如果有一位木蘭代父從軍,也不需要過黃河,否則,她就要向中原征伐去了。
四是河北完縣說。
《完縣志》記得清楚,那里是木蘭之父駐戍的地方,并明確指出木蘭魏氏,亳州人(即今虞城人),并沒有說木蘭是完縣人。(馬俊華)【原標題:為什么說木蘭故里在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