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城清音,又名曲子經。本地曲種。這一曲種的產生和演變,據萬化江的大弟子63歲的鄒孝軍等十余人座談,是由永城縣裴橋多萬樓村著名琴書藝人萬化江于民國三十年(1941年)在永城縣馬橋鄉常集村開始演唱并定名的。本世紀三十年代末,萬化江在開封演唱琴書時,看到洛陽曲子、二夾弦、河南墜子均有戲劇形式的演出,便欲把琴書也搬上戲劇舞臺。他返回永城后,改進唱腔,把板腔體引入琴書,拉起了他的清音戲班。永城清音曲種就是在其改進的唱腔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永城清音以曲藝形式演出始自1958年。當時的公社、大隊搞“集中勞力,深翻土地”,戲班被解散,各回自己的生產隊參加勞動,他們便化整為零改為曲藝形式進行演出。1978年冬,傳統戲曲開放,清音就以曲藝、戲劇兩種形式演出,各抒其長。所以,有“敲起鑼鼓演大戲,化整為零唱曲藝”的說法。
永城清音這一曲種,在20多年的實踐中,又有所創新和發展。在音樂唱腔方面,吸收了豫劇、柳琴戲、民歌和其他曲種的曲調,創造了婉轉花稍、圓潤動聽的長拖腔,形成了本曲種在唱腔韻味上的獨特風格。在樂器配備方面,除揚琴、軟弓京胡外,又增添了二胡、三弦、笙、笛等樂器,對曲牌過門的演奏,氣氛的烘托,刻畫人物的思想感情等方面增加了新的色彩,豐富了音樂伴奏。表演形式方面也在不斷改進。原是一人操琴演唱,伴奏者插話幫腔,后發展為二人對唱,每人各持件樂器;還有一唱一和,插話幫腔及一人領唱,集體幫腔和臺唱等方式。并由原來的坐唱發展為站唱或表演唱,動作幅度越來越大。表演唱,演唱者不操樂器,二人或三人在前場以第一人稱、第三人稱進行對白、對唱和表演,演出效果更佳。
近幾年來,武秀英、劉九河、孫秀英、蘇俊先、王子成、王久明等小組,四處活動,頻繁演出,各響一方,收入可觀。他們在縣、地區的曲藝會演、調演中,多次獲演員、伴奏和曲目獎,武秀英、孫秀英等在商丘、徐州、南京、上海、北京等音像部門,還錄制了盒式磁帶,灌制了唱片,擴大了永城清音的影響。武秀英的唱腔委婉動聽,善于抒情,溫柔纏綿,動人心弦,成為這一曲種的主要代表人物,在豫東、蘇北、魯西南和皖北的廣大農村享譽甚高。
其主要板式有[慢板]、[四句腔]、[流水]、[二八]、[垛子板]、[快板]、[飛板]等。唱詞基本為七字句、十字句,還有特定句式格律和唱法的三字崩、五字嵌、六字緊、八字閃、垛子句以及小連句、大連句、貫口連句等。主要傳統曲(書)目有《王天保下蘇州》、《李雙喜借年》、《劉何斗》、《彭公案》、《洞賓打藥》、《小花園》、《大花園》、《金杯玉簪記》等。主要現代曲(書)目有《書記算卦》、《接婆婆》、《紅雁撟》、《計劃生育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