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wǎng) >> 商丘 >> 傳統(tǒng)文藝 >> 商丘曲藝 >> 瀏覽商丘
精彩推薦
熱點關(guān)注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永城大鐃

2016/5/18 14:57:17 點擊數(shù): 【字體:

 
永城大鐃

    永城大鐃,本地曲種。以大鐃(即大镲)為伴奏主樂器而得名。別名“落子”,藝人中也有稱“荷葉吊板”的。其唱腔音樂為板腔體,主要板式有慢板、快板、二八板、垛子板、三字崩、五字坎等。唱詞基本是七字句和十字句,或增或減,也可演唱。其主要特點是粗獷豪放,生活氣息濃郁,幾乎全是農(nóng)民群眾的口頭語言,聽起來親切感人。
 
    永城大鐃的形成和發(fā)展情況,韓鳳魁的外孫、63歲的程家太,其徒孫,60歲的卞明坤和永城卞莊86歲的卞青山等,述說甚詳:清光緒八年(1882年)前,大鐃在魯西南一帶初具雛形,后流入永城,才得以發(fā)展而定型,并扎根于民間。韓鳳魁(1862年生)23歲時,在山東成武縣土巷村隨其岳父孟傳信學(xué)唱大鐃。后遇災(zāi)荒,韓鳳魁和妻子孟氏沿途逃荒,行藝,到永城縣裴橋鄉(xiāng)卞莊落戶。不久,卞莊便成為“大鐃之鄉(xiāng)”。卞莊學(xué)唱大鐃的還有尹家、馬家、鄢家和李家。初期的大鐃為二人表演。韓鳳魁在前邊掌鐃。只演唱不說白,孟氏在后邊打板(左手執(zhí)四短一長的小板,藝人稱“甩子”,右手執(zhí)一副大竹板),只說白而不唱。藝人稱此種演唱方式為“雙股件”。

    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韓鳳魁收十三歲的程學(xué)山為徒,起藝名程元方,程遂在卞莊落戶,后成為韓的女婿。清宣統(tǒng)三年(1911年),韓鳳魁赴豫南信陽一帶行藝時,不幸病故,年僅49歲。從大鐃傳入永城到韓鳳魁去世的26年里,大鐃在永城提高和發(fā)展,他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韓鳳魁逝世后,較有名氣的大鐃藝人是其子韓友才,其兒媳王小風(fēng),其徒程元方、李九錫及鄢蘭芳等。
   
    民國十四年(1925年)前后,馬家、尹家、鄢家先后到安徽阜陽一帶行藝,韓友才也到蚌埠演唱并定居。從此,大鐃傳入皖北。
 
    韓友才出走后,其妻王小鳳既要侍奉婆母,又要撫養(yǎng)兒女,生活相當(dāng)艱辛,為生計所迫,她只得重操舊業(yè),因搭伴無人,便苦心鉆研,把原來二人演唱的“雙股件”改變?yōu)橐蝗搜莩?ldquo;單般件”:即演唱者左手拇指持大饒,四指夾一細(xì)竹棒,敲擊大鐃,擊出許多“花點兒”作伴奏,右手打大竹板擊節(jié)。從此,永城大鐃的演出形式便以此定型,一直延續(xù)至今。她唱腔洪亮,吐字清楚,表演大方,頗受群眾喜愛。由于王小鳳對大鐃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一人即可演唱,藝人紛紛效法,她的聲望越來越高,又支撐韓家數(shù)年。后因其夫在外有“桃色事件”,并騙走了她親生的一雙兒女,又受婆母孟氏的虐待,憤而服毒自盡身亡。但,王小風(fēng)改革后的大鐃曲種卻一直流傳下來。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間,永城縣城聽書之風(fēng)尤盛。技藝高超者云集,相互競藝,各顯其能。在縣衙門東大院龍亭對面,有一大草棚書場。經(jīng)常在此掛牌演唱的有三人,上午是墜子藝人徐教玲(綽號徐大牙)演唱長篇大書(十把穿金扇),下午是大鐃藝人程元方(綽號程黑臉)演唱長篇大書《忙牛陣》,夜場是大鐃藝人李九錫演唱長篇大書《楊家將》。為搞清當(dāng)時三人對著唱的情況,水城縣《曲藝志》主編韓春聲調(diào)查了當(dāng)年的十?dāng)?shù)位書友和聽眾,其中有在浴池工作的76歲老師傅孫玉寶,西關(guān)81歲的菜農(nóng)張景志,縣城內(nèi)85歲的居民張宇瑞。他們張口就說出了50多年前的一段順口溜“大牙(徐教玲)黑臉(程元方)李九錫,三只公雞比高低。各人都有拿人戲,誰也沒把誰斗飛。”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秋,日寇侵占永城,次年,以彭雪楓為師長的新四軍四師挺進永城,建立抗日根據(jù)地。大鐃藝人程元方到新四軍駐地永城縣書案店演唱自編的抗日曲目《打敗鬼子兵》、《日寇火燒裴橋》、《寡婦改嫁》等,受到四師首長表揚和鼓勵。民國三十年,程元方先后收苗發(fā)青(苗明清)、程芝遠(程明遠)等為徒,后又收卞懷冉(卞明坤)為關(guān)門弟子。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日寇投降后,程方元為大本曲種的影響,懷著拜師訪友之情,用獨輪車推著自備的大篷,到皖北的亳縣、界首、阜陽、蚌埠及豫南的許昌、信陽、南陽一帶流動演出,為聽眾帶去了新鮮的大鐃曲種,很受歡迎,有的地方競演了半年之久。其徒弟苗明清、程明遠、卞明坤等也在永城境內(nèi)和臨近縣鄉(xiāng)演出。
 
    新中國成立到六十年代中期,是永城大鐃興旺發(fā)展的鼎盛時期。1950年,夏邑縣大鼓藝人劉永修到永城演出,自學(xué)大鐃,回夏邑演出,夏邑縣開始有了大鐃藝人。1957年春,年過半百的程元方和其愛徒卞明坤投資數(shù)百元,在縣城牌坊街路西新建了一座曲藝廳。秋,卞明坤以他改編的現(xiàn)代曲目《張桂花借磚》參加了河南省首屆曲藝、木偶、皮影會演,榮獲改編優(yōu)秀獎和演員獎。已63歲的程元方也由河南人民廣播電臺錄播了他的大鐃唱段《潘必正與陳妙常》。
 
  1960年,夏邑縣大鼓藝人彭元奎之女彭明蘭、彭秀麗拜程明遠為師學(xué)唱大鐃,回夏邑境內(nèi)演唱,轟動一時。
 
    1960年初,卞明坤在青海省西寧市行藝,把永城大鐃易名為“河南落子”掛牌演唱。當(dāng)時,正在青海視察曲藝工作的中國曲藝家協(xié)會主席陶鈍親到書場觀看演出,并親切接見。對卞的演唱予以肯定和贊賞,還詢問了大鐃在永城的形成和活動情況,鼓勵卞明坤在唱腔、表演方面積極創(chuàng)新。
 
    永城大鐃在流傳中,唱腔也在不斷革新和完美。受本地區(qū)語言的影響,吸收本地民歌和兄弟曲種、劇種的一些曲調(diào)以豐富自己,形成了具有永城地方色彩的獨特風(fēng)格。其代表人物除程元方外,就數(shù)程的高足卞明坤了。進入八十年代以來,他在徐州、南京、上海等音像部門錄制了大量的盒式磁帶,灌制了唱片,在全國廣為流傳。一些新秀,如苗安民、王連波、蔣平、曹吉星、程春生等,也在縣、地區(qū)的多次會演、調(diào)演中獲得好評和獎勵。
 
    永城大鐃的主要傳統(tǒng)曲(書)目有《五子登科》、《乾隆私訪》、《金鞭記》、《孔明招親》、《月唐》、《馬前潑水》、《劉云打母》、《郭舉埋兒》、《陳元打擂》等。主要現(xiàn)代曲(書)目有《新兒女英雄傳》、《張桂花借磚》、《抗日烽火》、《關(guān)東游擊隊》、《高粱紅了》、《革命烈火》、《大別山兒女》、《鐵道游擊隊》等。

 
責(zé)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印象河南網(wǎng)
0
下一條:永城清音上一條:虞城花鼓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qū)
友情鏈接 商都網(wǎng) 中國網(wǎng)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wǎng) 新華網(wǎng)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wǎng) 河南省書畫網(wǎng) 中國越調(diào)網(wǎng) 中國古曲網(wǎng) 博雅特產(chǎn)網(wǎng) 福客網(wǎng) 中國戲劇網(wǎng) 中國土特產(chǎn)網(wǎng) 河南自駕旅游網(wǎng) 中華姓氏網(wǎng) 中國旅游網(wǎng) 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shù)網(wǎng) 族譜錄 文化遺產(chǎn)網(wǎng) 梨園網(wǎng) 河洛大鼓網(wǎng) 剪紙皮影網(wǎng) 中國國家藝術(shù)網(wǎng)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