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聲,傳入曲種。相聲傳入商丘地區的時間是四十年代。據柘城縣嗩吶老藝人王德超回憶:1942年左右,有外地相聲藝人在柘城丘園(當時唯的一家私人戲院)說相聲,后來就不見了。1947年至1953年間,商丘市新市場曲藝棚中,曾有劉化民說過相聲,他是北京人,京話正,嘴皮利落,包袱襄得嚴、抖得響,觀眾甚多。商丘市四平調劇團名演員拜金榮和商丘市豫劇團的三花臉演員余正南都曾跟劉化民學過相聲。那時的相聲藝人還有“三英加一鮑”中的鮑志安很有名氣,他是安徽亳縣人,經常在商丘、開封演出;揚金貴兄妹的相聲令人捧腹。但其表演的曲目或多或少都有庸俗的內容,有人稱其為“罵大會”,解放后才得以扭轉。
相聲在商丘地區較為普及始自1964年的“四清”運動,組織“烏蘭牧騎”式的文藝宣傳隊。商丘市曲藝說唱團派王保倫、張維岳、李天增去山東濟南學習相聲、數來寶等,回團后經常表演的曲目有《女隊長》、《昨天》等。寧陵縣曲藝說唱隊的楊守德、楊業敬去南陽學回來相聲,他們常說的曲目有《種子迷》、《醉酒》等。1965年,柘城縣宣傳隊成立時,有侯國明、王俊理、張憲法演相聲,主要曲目有《女隊長》、《夜行記》等。
進入八十年代,就商丘地區而言,相聲這一曲種只是作為業余演出出現在群眾文化活動之中,而無專業藝人以此謀生。業余演出相聲較為活躍的要數商丘市,經常有自編自演的節目,較為人們所熟知的業余相聲演員有王保德、張維岳、盧遠騁、張民選、雷鋼等!稛x鴦》、《業余華僑碰壁》等自編相聲在省級刊物發表或在省級會演比賽中演出。
相聲一般以普通話說講。以引人發笑為藝術特色,以說、學、逗、唱為主要藝術手段。商丘地區多以對口形式出現,數十年間,無甚演變。基本延襲過去的表演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