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鼓道情,稱道情,也叫漁鼓。此曲種何時何地傳入商丘地區(qū),未發(fā)現(xiàn)有文字記載,據(jù)老藝人回憶,清同治、光緒年間,商丘地區(qū)已有此曲種流行。《中國戲曲曲藝詞典》661頁載:此曲種淵源于唐代的《九真》、《承天》等道曲,以道教故事為題材、南宋時開始用漁鼓和簡板為伴奏樂器,因此也叫“漁鼓”。元雜劇《岳陽樓》、《竹葉舟》等劇中均穿插演唱。明清以來流傳甚廣,并有以七言為主的唱詞體制,題材也有所擴(kuò)大。流行在各地的道情、漁鼓等均與當(dāng)?shù)孛窀栊≌{(diào)結(jié)臺,或吸收戲曲、曲藝的唱調(diào),形成各自不同的風(fēng)格。唱詞大多以七言為主,音樂上為主曲體;少數(shù)曲牌,唱詞為長短句。伴奏樂器陳漁鼓、簡板外,有的還增添弦樂和打擊樂。多數(shù)以唱為主,以說為輔,也有只唱不說的。由以上記述知,道情是個歷史悠久的曲種。據(jù)虞城縣墜琴伴奏老藝人席成華說:“道情曲種是從寺院里傳出來的。過去聽老藝人講,有圣佛調(diào)、傳蓮調(diào)和道靈調(diào)三種。我曾經(jīng)學(xué)過,現(xiàn)在還能伴奏。”
永城老藝人座談會提供:早在清代中葉,永城就有道情活動,演唱者多為生計而沿門乞討。柘城老藝人張學(xué)連、馬忠臣、劉宗華、張憲亭座談時,回憶其師父、師爺曾說過:“清同治年間(1871左右),漁鼓道情已在柘城境內(nèi)流行,到光緒年間遍及全縣城鄉(xiāng)。光緒十二年(1886年)何堂村的王孝忠就已演唱道情了。其師是蘭考人魏永和。”王孝忠的徒孫閻懷敬、張學(xué)連講:“那時(指1910前后)師爺留著大辮子,穿大衫子,推善小車子,帶著大棚,領(lǐng)著徒弟到會上賣藝。”與王孝忠同時期的道情藝人還有賈國印、羅器、馮繼順、王廣才等。虞城老藝人張治清說“我?guī)煾负魃疲ㄇ逋稳昙?864年生)從十幾歲就開始唱道情。”胡明善的弟子范景昌、張治坤、張治清以及程明倫、王河云、梅春田、梅春才等開始都是說唱道情的。民權(quán)李明貴(1879年生)曾去開封演出道情。據(jù)開封市著名老藝人紀(jì)萬春講:“我來開封時,聽同行們說,李明貴在相國寺頗有名氣。”李明貴唱道情時,左腋下夾一竹簡,筒的一頭是蟒皮或魚皮,右手拍筒,左手打簡板,走動著唱。
清末民國初,漁鼓道情在商丘地區(qū)經(jīng)歷了一 次大的變革。這就是向漁鼓墜的轉(zhuǎn)化。據(jù)永城1914年出生的老藝人喬德俠講,她父親喬茂先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就在縣西龍崗一帶演唱漁鼓墜。虞城縣的道情藝人胡明善于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前后改唱漁鼓墜。1904年出生的虞城道情老藝人邢湘云說:“我十幾歲時聽了鹿邑劉老亭的墜子書后,才改唱漁鼓墜的。”李明貴在開封相國寺唱道情時,看到墜子極受歡迎,便于1910年前后,改唱漁鼓墜。柘城的漁鼓藝人王孝忠、王廣才也是1910年前后改唱漁鼓墜的。商丘縣清光緒年間人鄭力山也是先唱漁鼓,后改為漁鼓墜的。全地區(qū)的道情藝人紛紛效法改唱漁鼓墜。這種演唱形式,由一個人演唱,以簡板掌握節(jié)奏,漁鼓在唱的間歇時敲打,另有人拉墜琴伴奏。
漁鼓墜逐漸向河南墜子演化,道情藝人愈來愈少。到八十年代,所剩無幾,只有永城條河鄉(xiāng)的三位藝人和夏邑縣的趙平還在堅持演唱道情。
道情原為聯(lián)曲體,后來逐漸增加了板腔體的成分。所唱曲牌有[鷓鴣天]、[西江月]、[耍孩兒]、[山坡羊]、[靠山紅]、[開腔]等。由一人演出。左手拿簡板,右手拍腋下的漁鼓,有說有唱,以唱為主,以說為輔。開板時,一般為五鼓二板;開腔后,拍三鼓;拖腔時,拍的次數(shù)根據(jù)唱腔長短而定,稱為“長套板”。主要曲(書)目有《韓湘子討封》、《朱買臣休妻》、《賢良女勸夫》、《陳三兩爬堂》、《回龍傳》、《八美圖》、《大紅袍》、《包公案》、《天寶圖》、《地寶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