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來寶,傳入曲種。商丘地區建國前,雖有數來寶在市面上出現,但只是要飯行乞者的手段之一,在曲藝場、曲藝柵演出的極少。只在文化大革命中才廣為流傳,主要用于各文藝宣傳隊搞政治宣傳。
1964年“四清”運動時,虞城縣宣傳隊楊智須、李紅軍去鄭州參觀內蒙烏蘭牧騎文藝宣傳隊,學會數來寶。1965年,夏邑縣宣傳隊李俊峰由商丘學回數來寶,在全縣傳開。這個時期,數來寶這一曲種在全區流行。寧陵縣由楊業敬、卓久春從許昌學回數來寶。商丘市的王保德、張民選、張秀生等至今還在演說此曲種,多在晚會或會演中出現。無專業演員。
數來寶的形式簡便,不用伴奏,自由靈活,表演幅度較大,節目短小精悍。其常用句式為可以斷開的“三、三”六字句和四、三”七字句。二句、四句或六句即可換韻,是其結構特點。建國后,由于黨對曲藝事業的關懷和重視,商丘地區的些專業和業余戲曲作者創作了不少的數來寶曲目,有的見諸報刊,有的參加會演,胡奎明創作的《晚婚好》發表在《河南日報》、《紅蓮嫂》,發表在《河南文藝》曾由省曲藝團許五零演說,苗家忠創作的《丈母娘變臉記》在《河南農民報》發表,徐德先創作的《換親記》在《河南法制報》發表,付業春創作的《“兩改”“五管”要搞好》在《河南衛生文藝》發表。另有江方聚創作的《一盤菜》、王貴生創作的《大寨人狠斗白骨精》、劉秀森創作的《姻緣恨》等,有的在《商丘文藝》發表,有的在縣市或地區的會演、調演中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