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花落,傳入曲種。商丘地區無此曲種的專業藝人。何時傳入,也無文獻資料可據。據寧陵縣的老藝人劉宗啟、張繼孔等講:中華民國八年(1919年),在寧陵街頭巷尾,集市碼頭,流入的蓮花落,是殘瞎人借以行乞的種手段,也有無業游民以此謀生的。故又被稱為“叫花子”。其打擊樂器蓮花落也被稱為“呱打板”。并不把它作為個正式的曲藝品種看待。其唱調、唱詞均無定型,大多涉及現場的實際感受,機動靈話,即興編說,卻也富于生活情趣。為得到施舍,開場恭維道:“恭喜老板發大財,福如東海吉市開。”若對其態度冷漠,則說:“掌柜的,真有福,兩個大腿一般粗”之類的刺喻。再不施舍,便會罵得令人啼笑皆非。因而往往被視為無賴。
蓮花落以蓮板和落子伴奏。蓮板為竹制品,上下兩片,以細繩系之,一張一合敲打,產生強烈節奏;落子為一尺長的條形齒竹板,是蓮板的輔助部分,常在打蓮板時夾雜進去,減少竹板的單調感,既烘托氣氛,又顯得熱鬧。
建國后,蓮花落搬上了舞臺,有單人表演的,也有二人說對口的,參加平時宣傳和晚會組臺。同時也有了固定的、政治性較強的唱詞,有時也演些生活小段子。1968年,寧陵縣的楊守德、卓久春還曾去鄭州學習過這一演說形式,并在原來的基礎上進行了革新,將落子變為五塊小竹板串聯在一起,和蓮板配合打擊,即增強了演出效果,又方便了表演。
隨著文化大革命的結束,在商丘地區的曲藝舞臺上,蓮花落也不再出現,業余演出也很少有此形式。但直至八十年代,仍有個別行乞者以此為手段,強行募化些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