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河南夏邑縣火店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2)
2012/8/29 17:06:13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據王書勤介紹,現在制作一個宮燈要14道工序。
“這比以前要30多道工序好多了。”王書勤說,“機械化生產確實比以前快多了,過去10個人一天只能生產幾十個,現在能生產200多個。”
王書勤從事宮燈制作有些年份了,所以建立的客戶也比較多。“十幾年了從來不愁銷路,我這里都是訂單銷售,客戶需要什么樣型號的宮燈我們就生產什么型號的。”
王書勤生產的宮燈大都銷往廣州、香港等地,還出口到新加坡、日本等國家。“最讓人羨慕還不是這些。”王書勤說,他生產的宮燈曾經掛到過天安門城樓和人民大會堂。
條編編出幾代人的生活
條編也是火店民間工藝的強項。很久以前,火店的條編藝人編織的條筐、條籃等主要用于生活用品或勞動用品,但是,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條編也逐步退出生活用品、勞動用品的舞臺,成為當今人們時尚的饋贈品及裝飾品,產品銷往全國各地。
李店村村民劉德勤是火店鄉很有名的條編能手。據村民講,他編過的東西想挑毛病都很難。劉德勤老人今年72歲,一生沒有從事過其他行業。“我只會條編,其他的做不上來。”見到劉德勤老人時他正在地窨子里編簸箕。
“在外面編不行,條編一會都干,容易斷,再說也編不出造型來。”劉德勤老人從10多歲就開始跟著父親學條編,如今已能編出100種花樣。“簸箕、笆斗不說,僅條筐、鳥籠和小孩子的玩具我就能編上幾十種。”劉德勤老人說,現在很少有人再編這些東西了,賺不了大錢,養家還可以。
就編簸箕而言,劉德勤老人一天最多也只能編四個,一個最多也就賣上15元,每月也就是1500元左右的收入。
劉德勤老人告訴記者,他從事條編工藝純粹是繼承祖傳。“我知道從我爺爺的爺爺那輩開始,我們家就依靠條編為生,一直到現在。”
據吳振興介紹,全鄉已有從事條編生產1500戶,每戶年平均收入為2萬元以上。
小木梳已形成大產業
據火店鄉張莊村順發木梳廠的老板陳新善講,木梳是最為古老的傳統工藝之一,起初人們雕刻木梳,主要是為自己用和贈送親朋好友。
在80年代初,火店傳統木梳也是用人工細磨雕琢。“雕刻龍鳳飛舞、十二生肖、各種花鳥等,看上去既是生活用品,又是雕畫藝術品。”吳振興說,近幾年隨著招商引資優惠政策的落實,木梳產業不斷發展壯大,也走了機械化。
莊順發木梳廠、趙莊木梳廠就是在最近幾年脫穎而出的兩個廠子。“今年的形勢不是太好,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出口的相對少了許多。”陳新善說,他生產的木梳大部分都出口到東南亞一些國家,在本地內的銷量很小。
陳新善家有兩臺機器,但僅有一臺在生產,工人也有原來的6個人變成了三個人,一天也只能生產800來個木梳。“等到下半年,訂單一多,兩臺機器24小時運轉也供不應求。”陳新善相信好生意的日子很快要來到。
目前,火店人生產的木梳、條編已被省、市、縣文物部門收藏為珍品。
中國結結出幸福吉祥花
來到火店鄉,你隨處都能看到掛有中國結。“自己生產的,不用花錢,掛上幾個好看。”邵莊村村民王美花家里的中國結可謂花樣齊全、應有盡有。
1989年王美花結婚后,就開始和丈夫從事中國結加工。“那時候全部用手工生產,一年下來也生產不了多少。”王美花說,現在全部用的是機器,一天的產量也比過去一個月的產量還要高。
王美花有一個兒子、一個女兒,女兒在家里幫自己生產中國結,兒子在徐州定點銷售,丈夫在家收購村民加工好的中國結。“一年下來,也能銷上200多萬元的貨。”王美花樂開了懷。
眾所周知,中國結是目前最為流行的中國手工藝品之一。據王美花介紹,中國結的特點是每一個結從頭到尾都是用一根絲繩編結而成,造型獨特,如果把不同的結相互結合,與其他的吉祥飾物搭配起來便形成了絢麗多彩、內涵豐富的中國傳統吉祥裝飾品。
在王美花的家里,記者了解到,每個中國結還根據其形狀和隱意有不同的名稱,如盤長結、如意結、雙錢結等,以表達吉祥、祝福的寓意,體現了中國古代的文化信仰,及中國人民追求真、善、美的美好愿望。
現如今,中國結已儼然被視為一門藝術,樣式既多,花樣又巧,作為裝飾的用途已相當廣泛。火店鄉鄉長吳振興說:“在新婚洞房里裝飾一個連心式中國結,寓意一對相愛的人永遠相隨相依、永不分離。”
責任編輯:佚名文章來源:本站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