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存于河南省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商丘市睢陽區的歸德府古城墻是一座走過490多年歲月的歷史遺跡,如今它的城郭、內城、護城河保存基本完好,氣勢肅穆雄偉。有專家說,這樣保存較為完整的古城在全國也是屈指可數的。
商丘是豫東門戶,地處蘇魯豫皖交界處,北接齊魯,南據江淮,西扼中原,東臨沿海。作為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這里不僅是至圣先師孔子的祖籍,古代文哲大師莊周和巾幗英雄花木蘭的故里,還是先商、商品、商文化的發源地。上古時期,燧人氏、高辛氏、“五帝”中的顓頊、帝嚳都在這里生息。自商湯在此定都建立商朝起,春秋宋國、漢代梁國都在此定都。南朝元顥和南宋趙構曾在此登基。北宋定為陪都名南京。此外歷代設郡、州、府,曾名為宋州、睢陽、應天、歸德。
歸德府城位于古睢水之陽。自契建都為始,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了。由于年代久遠,兵燹天災,古城曾多次被毀,又多次重建,但范圍都在南北十里之內。歷史上這里曾是安史之亂的主戰場。在抗擊安史叛軍的歷次戰斗中,影響最大的是太原之戰和睢陽之戰。至德二年(757年)正月,安祿山為其子安慶緒所殺。這年,史思明、蔡希德率兵10萬兩路圍攻太原,與此同時,安慶緒命尹子奇率兵13萬攻打睢陽(今河南商丘市南),唐守將許遠向守衛雍丘(今河南杞縣)、寧陵的張巡求援,張巡自寧陵率兵進入睢陽城,與許遠共同堅守。二人齊心協力,張巡指揮戰斗,許遠調集軍糧,修造戰具,唐軍只有6000余人,卻士氣百倍,晝夜苦戰,有時一天作戰20次,殺敵2萬余人,尹子奇率軍回撤。三四月間,尹子奇再度圍攻睢陽。張巡殺牛餉軍,士卒感奮,全部出戰。叛軍見唐軍人少,麻痹輕敵,張巡率軍直沖敵陣,殺叛將30余人,士兵3000人,追殺數十里,大獲全勝。
此后雙方相峙于睢陽,張巡命令士兵夜間在城上列隊擊鼓,做出要交戰的樣子,叛軍一夜不敢休息,唐軍則在白天息鼓休整。如此數日,尹子奇不復防備,張巡率領勇將南齊云、雷萬春10余將突襲敵營,直沖到尹子奇大帳,殺敵將50余人,叛兵5000人,南齊云一箭射中尹子奇左眼,險些把他活捉,尹子奇率兵撤圍。七月,尹子奇第三次圍攻睢陽唐軍因傷亡無法補充,又無援兵,城中糧食也用完,張巡只好固守拒敵。叛軍用云梯、木驢、土囊攻城,張巡隨機應變,千方百計破敵,迫使尹子奇做長期圍困的計劃。數月苦戰,唐軍只剩600人,孤立無援。張巡命南齊云赴臨淮(今安徽泗縣東南)向賀蘭進明求援,但賀蘭進明忌妒張巡成功,拒不發兵。援兵不到,城中鼠雀都被吃光,叛兵攻城更急。城遂失陷,張巡、南齊云、雷萬春等36將被害,許遠被押赴洛陽。這場保衛戰,牽制了叛軍兵力,對扭轉戰局起了重要作用。
現存古城墻為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所建。城池內方外圓,形似古錢。磚城周長3.6公里。城門為拱券式,至今保存完好。東門曰賓陽,西門曰垤澤,南門曰拱陽,北門曰拱辰。四門外原有四個甕城(即在城門外再建一小城,側面開門,旨在加固城防),甕城又各有一個扭頭城門,北門向西,東門和西門向南,南門向東,所以,商丘古城古有“四門八開”之說。城內地勢呈龜背形,共93條街道。俯瞰全城,如棋盤狀。建筑多為走馬門樓和四合院建筑群。根據五行相克相生的理論,為防金木相克,東西兩門相錯。東門偏南,西門偏北,錯開一條街,出現了與南北軸線分別相交的兩個隅首。明嘉靖以后至清初,城內出過兩位大學士(宰相)、五位尚書以及十幾位侍郎、巡撫、御使、總兵、著名文人,因此,官府、官宅建筑頗多。原有的水井、為梅花形,布局合理。南門兩側建有兩個水門,將水排進護城河。護城大堤距城墻約500米,周長9公里,基寬20米,頂寬13米,高3.3米。
寬闊的護城河碧波蕩漾,環繞全城。城南河面較寬,南北500多米,東西1300多米,水下疊壓著漢朝與唐朝的睢陽故城、宋朝的南京城、元朝的歸德府城舊址。環繞內城的護城河有上百米寬,有的地方寬達500多米,清清的河水中波光瀲滟,流水潺潺,望之不禁心曠神怡,頓生慨嘆。趙少杰【原標題:商丘歸德府城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