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dài——出自豫東兩國的姓
戴姓有兩個來源,出自西周封在今河南東部地區的兩個諸侯國,一支是以祖上謚號為氏,一支是以國為氏。
西周初,殷紂王的兒子武庚叛亂被鎮壓下去后,周公旦把商的舊都周圍地區封給殷紂王的哥哥微子啟,建立宋國,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南)。微子啟卒,立其弟衍,是為微仲,微仲卒,子宋公稽立,以后世代相傳,至宋惠公之孫、宋武公之父的一代國君,公元前799年至公元前766年在位,死后謚號為“戴”,史稱宋戴公。宋戴公的孫輩中,有的以祖父的謚號為姓氏,就是戴氏。因商朝王族為子姓,所以,《新唐書·宰相世系》說:“戴氏出自子姓,宋戴公之孫,以祖父謚為氏。”
在西周分封的諸侯國中,還有一個戴國,為姬姓,在今河南民權東!洞呵·隱公十年》中記述的“宋人、蔡人、衛人伐戴,鄭伯伐取之”,即此。這說明戴國于魯隱公十年(公元前713年)為鄭國所滅。亡國后的戴國子孫,以原國名為姓氏,又形成一支戴姓居民。此即宋人鄭樵《通志·氏族略》所云:“戴氏,開封封丘縣戴城是其國,隱十年鄭人伐取之;或云舊考城縣是,為宋人所滅,改名谷城,子孫以國為氏。”
先秦時期,戴氏主要是在其發祥地豫東一帶發展繁衍。漢代,戴氏有徙居豫南者,如西漢平帝時任侍御史,時稱“關東大豪”的戴遵,為慎陽(今河南正陽縣北)人;東漢初以解經聞名京師的戴憑,為平輿(今屬河南)人。有南遷江浙者,如西漢時官至九卿的戴崇,為沛(今江蘇沛縣)人;東漢時官光祿主事的戴就,為上虞(今屬浙江)人。有東遷山東者,如東漢時官至禮泉太守,“世稱儒宗,知名東夏”的戴宏及西華令戴封,均為剛(今山東寧陽縣東北)人。三國至南北朝時期,戴氏不僅在江浙一帶分布更為廣泛,而且又有徙居于今安徽、湖北者,如三國魏國戴乾為丹陽(今安徽當涂縣東北)人,晉代戴凱之為武昌(今湖北鄂城)人。據《漳州府志》記載,唐初,陳政、陳元光父子奉命入閩開辟漳州,有戴君胄父子自河南固始隨從前往,后在福建落籍,是為戴氏入閩之始。唐代戴休顏為夏州(治陜西靖邊縣東北白城子)人,戴簡為長沙(今屬湖南)人,戴護的婺源(今屬江西)人!对托兆搿妨写魇暇劬狱c有:濟北(今山東長清縣西南)、譙國(今安徽亳州)、吳興長城(今浙江長興)、魏郡斥丘(今河北成安)、河東桑泉(今山西臨晉)!缎帐峡悸浴氛f,戴氏“望出譙國、廣陵、清河”。廣陵郡的治所在江蘇揚州,清河郡的治所在今河北清河。于此可見當時戴氏分布之一斑。據廣東蕉嶺縣《戴氏族譜譙國堂世系源流》載,蕉嶺一世祖為戴玉麟,原居福建漳浦縣,于元代徙居鎮平(今蕉嶺)招福鄉黃泥崛,子孫蕃盛,傳至12世(約當清代),有仁忠、仁恭兄弟一同遷往臺灣屏東,13世、14世又有數十人遷往臺灣,后裔分布于臺灣之高雄、美濃、內埔、桃園、新竹、苗栗等地。清代還有福建戴氏陸續不斷遷往臺灣。目前,戴姓是臺灣第52大姓。
為進一步求發展,近代以來,一些戴姓人走出國門,徙居海外,不斷開拓新的事業,現主要分布于東南亞及歐美一些國家。
西漢時,梁(郡治今河南商丘)人戴德,與其侄戴圣,同學禮于后蒼,宣帝時皆被立為博士,分別稱“大戴”、“小戴”。他們選集古代各種有關禮儀等的論述,分別編成《大戴禮記》和《小戴禮記》(即今本《禮記》),是為西漢今文禮學“大戴學”和“小戴學”的開創者。因此,其后代族人便以“注禮”為堂號。東晉有學者、雕塑家和畫家戴逵,譙郡铚縣(今安徽宿縣)人,著有《釋疑論》;為瓦棺寺所塑《五世佛》,當時稱絕;所畫人物、山水,“情韻綿密,風趣巧發”;工書,兼善鼓琴。其子戴勃、戴颙,均能畫,颙亦為當時名雕塑家。唐代,戴氏有兩人任宰相:戴胄,相太宗;戴至德,相高宗。還有詩人戴叔倫,畫家戴嵩。南宋有詩人戴復古。元代有文學家戴表元,詩人戴良。明代有畫家戴進。清代最杰出的戴姓人物是思想家、學者戴震。他博聞強記,對天文、數學、歷史、地理均有深刻研究,又精通古音,立韻類正轉旁轉之例;精名物訓詁,對經學、語言學有重要貢獻,卓然為一代考據大師;在哲學上首創對宋儒理學的革命;晚年被特召為《四庫全書》纂修官,在館5年,病死;一生著述甚豐,后人編有《戴氏遺書》。清代還有畫家戴本孝、戴熙,體仁閣大學士戴衢亨。近現代有真菌學家戴芳瀾,詩人戴望舒,鄂豫邊紅軍和革命根據地創建人之一戴克敏。于此可見,戴氏人才濟濟,在文化方面的貢獻較為突出。
戴姓形成距今已2700余年,如今在按人口多少排次序的中華姓氏中名列第54位,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0.39%,分布很廣,以江蘇、浙江居多,這兩省戴姓約占全國漢族戴姓人口的53%。戴姓不僅是漢族大姓,而且也是一些少數民族所使用的姓氏。例如:清滿洲八旗姓達爾充阿氏、戴佳氏,后均改為戴氏;鄂溫克族涂克冬氏,漢姓有戴氏;滿、瑤、回、蒙古、土家、錫伯、臺灣土著等民族也都有戴姓。作者:謝鈞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