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kǒng——源于子姓人字的姓
孔姓的起源,可以上溯到歷史傳說時期。清人張澍《姓氏尋源》云:“黃帝史孔甲作盤盂之戒。”這是說遠古黃帝時代已有孔姓,因當時有個史官叫孔甲,曾作《盤盂》一書。但因孔甲之后無孔姓世系資料,所以,多數姓氏古籍都認為孔姓源于子姓,而源于子姓之孔又有兩說。
一是宋代的《廣韻》所云:孔,“殷湯之后,本自帝嚳次妃簡狄吞乙卵生契,賜姓子氏;至成湯,以其祖吞乙卵而生,故名履,字天乙,后代以子加乙,始為孔氏”。據《史記·殷本紀》載,契是商族的始祖,為子姓,歷14代,傳至成湯,滅夏桀,建立商朝,建都于亳(在今河南商丘縣東南)。成湯是個圣明的君主,其子孫中有一支以商族的姓“子”與他的字中的“乙”組合起來,定為姓氏,就是孔氏。
二是唐人林寶《元和姓纂》所云:孔姓,“殷王帝乙長子微子啟受封于宋,弟微仲衍曾孫湣公生弗父何,何生宋父周,周生世父勝,勝生正考父,正考父生孔父嘉,子孫以王父字為氏。”據《史記·宋微子世家》載,西周初期由殷紂王的哥哥微子啟建立的宋國,為子姓,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南)。微子啟死,其弟衍繼位,是為微仲,微仲的曾孫宋湣公名共,湣公共的玄孫叫正考父,為宋國上卿。正考父有個兒子名嘉,字孔父,史稱孔父嘉,任宋國大司馬,受宋穆公的囑托,立殤公。宋殤公即位10年,竟然打了11次仗,使民苦不堪。這時,太宰華督看上了孔父嘉美艷的妻子,于是制造輿論,說宋國頻繁打仗都是孔父嘉的主意,以激起民眾憤怒,然后領著民眾沖進大司馬府,殺死孔父嘉,搶走了他的妻子。宋殤公知道此事后大怒,要治華督的罪。華督干脆把宋殤公殺死,從鄭國迎回公子馮即位,就是宋莊公。那么,孔父嘉的后代是何時以他的字“孔”為氏的呢?《新唐書·宰相世系》說:“孔父生木金父,金父生睪夷父,以王父字為氏。”于此可知,這支孔氏形成于春秋時期的宋國,始于孔父嘉的孫子睪夷父。
另據《姓考》等書記載,春秋時鄭國(都今河南新鄭)有出自姬姓的孔氏,衛國(都今河南滑縣東)有出自姞姓的孔氏,陳國(都今河南淮陽)有出自媯姓的孔氏。
在上述幾支孔氏中,繁衍昌盛,世系清晰者,當數出自春秋宋國孔父嘉之孔氏。《史記·孔子世家·索隱》引《家語》云:“睪夷(即睪夷父)生防叔,畏華氏之逼而奔魯,故孔氏為魯人也。”孔防叔逃到魯國(都曲阜,即今山東曲阜縣東古城),任大夫,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紇,叔梁紇有二子:長子叫孟皮,二兒就是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魯國昌平鄉陬邑(在今山東曲阜東南),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創始者。少時“貧且賤”,50歲時由魯國中部宰升任司寇,攝行相事,后又曾周游宋、衛、陳、蔡、齊、楚等國,終不見用。晚年致力教育,先后有弟子3000人,其中著名的有70余人。他曾刪修魯國史官所記的《春秋》,整理《詩》、《書》等。他在哲學上、政治上建立了一套以“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其學說在當時雖未被采納,但自漢以后卻成為兩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統,影響極大,封建統治者一直把他尊為圣人。
孔子之子鯉,年50先孔子而死;孫伋,字子思,是戰國初的哲學家,曾困于宋,傳為《中庸》的作者;6世孫穿,曾在趙平原君家與公孫龍爭辯堅白異同之論;7世孫子慎,曾為魏相;8世孫鮒,秦末儒生,居魏國(都今河南開封),從陳勝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反秦,為博士。從漢代開始,隨著孔子地位的不斷提高,孔氏逐漸發展成為一個顯赫的家族;同時,由于官職調遷、戰亂等原因,又有許多人自今山東、河南向其他省遷徙。西漢時孔鮒之弟子襄,曾為漢惠帝博士,后任長沙(今屬湖南)太守,孔氏還有遷至今陜西者。東漢時,冀州刺史孔郁之子孔揚,封下博亭侯,子孫因在下博(今河北深縣東南)安家;南陽(今屬河南)人孔嵩,官至南海(郡治今廣東廣州)太守,其子孫有留住當地者;東漢末,梁國(治所在今河南商丘縣南)人孔潛,避亂遷至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后發展成為望族。孔潛之子竺,三國時任吳南昌(今屬江西)太守;孫愉,西晉時任左仆射。愉之子孔汪,官終廣州刺史,甚有政績,其子孫又有留居在當地者。唐代,《元和姓纂》列孔氏郡望為:會稽山陰、魯國、下博(今河北深縣)、常山(郡治今河北正定)、南陽。據《孔氏族譜》載,唐昭宗光化三年(900年),宰相孔緯之子孔昌弼隨徐彥若入粵,在南雄縣平林村定居,其子孫分布于南海、番禺、順德、高要、惠州等地。北宋末年靖康之變時,中原孔氏有一支隨宋室南渡,賜地衢州(今浙江衢縣)。歷宋、元、明、清至清末,浙江、江蘇、江西、山東、四川、河南、廣東、廣西、福建、河北、安徽、湖北、湖南、山西、甘肅、吉林、青海、陜西、察哈爾、奉天、黑龍江、云南、貴州等省均有孔氏的聚居點,孔氏已遍布全國。
孔姓對中國的文明與進步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名人輩出,史不絕書。除上文述及者外,戰國、秦漢間有大商人孔氏,祖先為魏國人,秦伐魏時遷宛(今河南南陽),經營冶鐵業,兼經商,富至數千金。西漢有南陽人孔僅,大冶鐵商出身,武帝時任大農丞,主管鹽鐵專賣,后任大司農;還有經學家孔安國,丞相孔光。東漢有泰山都尉孔宙,其子孔融,漢末文學家,為“建安七子”之一。南朝齊有文學家孔稚圭。唐代有經學家孔穎達,河中、陜、華等州招討使孔巢父,僖宗、昭宗兩朝宰相孔緯。北宋有說唱藝人孔三傳,曾首創諸宮調。清代有定南王孔有德,戲曲作家孔尚任,經學家、音韻學家、數學家孔廣森。近現代有中國官僚資產階級的典型代表之一孔祥熙,衛生部顧問、北京四大名醫之一孔伯華,中國人民志愿軍一級英雄孔慶三,黨的好干部孔繁森。
孔氏移居臺灣,始于清朝中、后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又有一些人自大陸遷到臺灣。
孔氏徙居海外,始于元代。元朝至正九年(1349年),魯衛王之女承懿公主下嫁給高麗忠肅王之子王顓,所帶侍從中有孔子54代孫孔昭。后來,孔昭官至門下侍郎同平章事(相當于宰相),其子孫在高麗累世為官。近代以來,閩、粵等南方孔氏有不少人離別故土,走出國門,徙居海外,不斷開拓新的事業,以求更大的發展,其主要目標是東南亞、日本及歐美各國。到20年世紀80年代,孔氏已遍布世界各大洲,其中,以韓國、朝鮮、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緬甸、美國等國家較多,其次,英國、瑞士、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也有不少孔姓華僑。
孔姓在當今按人口多少排次序的中華姓氏中名列第72位,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0.29%,分布很廣,以山東為最,約占全國漢族孔姓人口的60%,其次,江蘇、吉林也較多,這3省孔姓約占全國漢族孔人口的73%。孔姓不僅是漢族大姓,而且也是一些少數民族所使用的姓氏。例如:清代滿洲人有孔姓,世居沈陽;清滿洲八旗姓溫屯氏、溫都氏,后均改姓孔;新疆錫伯族孔古爾氏、孔佳氏、孔格里氏,漢姓均為孔;景頗族支孔氏、木圖氏,漢姓均為孔;裕固族沖薩氏,漢姓為孔;獨龍族孔當家有改姓孔者:滿、回、苗、土家、蒙古、保安等民族均有孔姓。作者:謝鈞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