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東明和呂坤是親家,這一種“門當戶對”讓人心生仰望,但只有“望洋興嘆”的份兒。因為他們做兒女親家,不只是朱門官府的簡單對等,而是思想家、廉吏與智者的惺惺相惜。
試想,這樣的兩位兒女親家走到一起,或對飲,或對弈,或者對坐談天,他們會說些什么呢?他們原本是普通的父親,怎會不寒暄些煙火人家的兒女之事?他們到底不是普通的男人,故人的言談里怎能少了“國如何國、民如何民、家如何家”的家國話題?
老話說“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呂、楊兩家結秦晉之好,倒更多像似因為這兩位歷史偉人,其性格、人格、思想、胸襟等人品、官品均相似相投的緣故了。
和呂坤一樣,楊東明也是一位敢于犯言直諫的政治家,一位思想通達的理學家,一位熱衷提攜鄉里的教育家。他一生多任朝廷諫官,不計較榮辱,不較真得失,居官正直,剛烈不阿,因敢于犯顏直諫而兩進兩退。他以“君子立朝善政,居鄉善俗”為座右銘,志則繼往開來,學則躬行實踐,進則奠安宗社,退則澤被閭里。他用《饑民圖說疏》智慧地表達了一位下野官員的民本思想和政治情懷。時人稱他“凜凜風骨如日月行天,有折檻碎階之風”;鄉人卻只想簡簡單單尊他一聲“楊爺”。
一位思想家,其思想的視角如果不能關照到最基層百姓的疾苦,再多的著書立說怕也只會是“滿紙荒唐言”。
一位朝廷官員,其襟懷如果不能上則立朝善政、退則立野澤民,再多的言辭鑿鑿怕也只會是“知我者謂我心憂”的空嘆。
楊東明作為一位觸須敏銳的思想者,他線條簡明的《饑民圖說疏》,勝得過所有洋洋萬言的鴻篇巨制。作為一位達濟蒼生的朝廷官員,他千里搭起的粥棚,勝得過所有留得下文字的動人詩話。
閱讀我們商丘的歷史文化,總不時被過往的恢弘和先賢的大德打濕眼睛。行動起來,在對祖上歷史文化的傳承和創新上,我們似乎唯有行動。
君子立朝善政
山以仙名,水以龍靈,地以人名。一位得道的仙可以讓一座山聞名遐邇,一位大寫的人可以讓一個地方揚名天下。歷史上的虞城利民就是這樣一個地方,這一個大寫的人就是楊東明。
楊東明,字啟昧,號晉庵,別號惜陰居士,商丘虞城利民馬樓村人。據清光緒二十一年《虞城縣志》關于楊東明的記載:生而穎秀,沉毅,敦固。六歲就外傅,茹苦力學,事兩尊人,承歡養志,言笑恭謹。年十八,受知學使,益肆力學問,潛心性命,子俗儒訓詁外別有玄悟,屹然理學大儒也。萬歷丙子領鄉試,庚辰成進士,授中書舍人。丁外艱,哀戚含斂,葬祭一軌于《紫陽家記》,至今鄉人言喪禮者必宗之。
和歷朝歷代那些不愿摧眉折腰的官員一樣,楊東明走的也是一條大起大落的官道。他一生兩進兩退,進,不居官自傲,善謀善政,兢兢業業;退,不怨天消沉,居鄉善俗,澤被閭里,表現出了一位真正政治家的政治韌性和政治情懷。
楊東明一生多任朝廷諫官。他為官剛正不阿,坦坦蕩蕩,和同朝為官的呂坤、沈鯉一樣,敢于犯顏直諫,勇于為民請命。他在禮部任給事中到刑部任右給事中的二十多年間,不畏權貴,在皇帝面前敢于為平民百姓據理力爭,光奏請皇帝的重大上疏就有數十本,諸如《清朝疏》、《慎終疏》、《保全善良疏》、《彈劾依仗權勢貪贓枉法的大百疏》等。這些疏文,涉及政治腐敗、平民生活、社會治安等各個方面,大都切中時弊,為大政所急。朝臣多稱贊楊東明“凜凜風骨如日月行天,有折檻碎階之風”。
楊東明是一位政治家,心懷社稷安危,便很難顧及個人安危。明朝萬歷年間,因為萬歷皇帝長期不理朝,結黨營私的那些事兒,時有發生,朝堂上下,今兒你彈劾我,明兒我彈劾你,時常亂成一鍋粥。連首輔張居正,都難保一世清明。而此時作為諫官的楊東明,依舊保持中正立場,一邊上疏直陳時弊,一邊彈劾奸佞,決不讓步。沈思孝是皇帝的老師,因丁此呂受賄的案子,朝臣們對他極為不滿。而此時的皇帝卻有擢升沈思孝之意。一些不滿者似乎只敢不滿,楊東明卻不愿睜只眼閉只眼,于是連上多道奏疏,彈劾沈思孝。他的不識時務大大觸怒了皇帝,他也因此被貶為陜西布政司照磨。到任不久,他便掛官回鄉,至晚年時才又被皇帝召回刑部任職,官至刑部右侍郎。
楊東明是理學大家,被稱為北方理學的代表。他是一位擁有理學思想的政治家,與其他官員相比,他剛直不阿的官品中,還多了一種謙謙的士子風范。萬歷年間,他負責選考的二十名進士想要尊他為師,他卻說:“選拔人才是為了治國安邦,不允許私樹桃李,只在共同商討朝廷大事,不愧為官罷了。”“出自淤泥里,不與泥同調”,官員的氣節,天地可鑒。
后人有詩贊楊東明:“司寇富蘊折檻風,風骨凜凜見青松。怒懲奸小京師震,笑見國家綱紀清。冒死為民圖奏上,開啟仁帝救危功。高人屢屢促善事,民眾年年緬鶴靈。”
明天啟四年(公元1624年),楊東明卒于家,葬于城(虞城利民老城)。四年后,崇禎皇帝追贈他為“刑部尚書”,其墓地始稱“楊陵”,墳前有碑,中刻篆額“諭祭”碑文,正書“誥贈刑部尚書晉庵楊公暨元配淑人范氏之墓”。
《饑民圖說疏》勝過《苛政猛于虎》
孔子的《苛政猛于虎》,是對封建統治慘無人道的血淚控訴,字字如鞭撻,句句似誅伐。
較之于楊東明的《饑民圖說疏》,前者——一篇流傳那么久的經典檄文,最終似乎僅僅止步于鞭撻和誅伐上,遠不及后者,除了最直觀的鞭撻和誅伐,它實現了最終救萬民于水火的初衷和目的。這是楊東明的智慧,是《饑民圖說疏》的力量。
楊東明一生多任朝廷諫官,在他多篇著名的疏文中,尤以萬歷三十二年的《饑民圖說疏》,最能反映他“立朝善政”的思想訴求和民生關懷。
萬歷三十一年,楊東明從禮部給事中升任刑部右給事中。這年夏季,小麥將熟之際,黃河突發大水,由虞城張堤口處決口,“齊、梁、淮、徐廣大地區數十縣遭受大水災”,大量土地淹沒,房屋倒塌。親聞“人相食,骨相枕,民死十之七八”的悲慘景象,楊東明痛心疾首,憤而上疏:“自中州被災以來,臣欲默默無言,實戚戚在念;欲勉強言之,則灑泣而筆不能下?只噬嫌[之當亦潸然出涕也!臣為蒼赤抱痛,復為宗社懷憂,謹披瀝為皇上陳之。”
“去年五月,二麥已見垂成,忽經大雨數旬,平地水深三尺,麥禾既已朽爛,秋苗亦復殘傷。且河決堤潰,沖舍漂廬,沃野變為江湖,陸地通行舟楫。水天無際,雨樹含愁。民乃既無充腹之資,又鮮安身之地。于是,扶老攜幼,東走西奔,饑餓不前,流離萬狀。夫妻不能相顧,割愛離分;母子不能兩全,絕裙拋棄。老羸方行而輒仆,頃刻身亡;弱嬰在抱忽遺,伶仃待斃。跋涉千里,苦旅舍之難容;匍匐歸來,嘆故園之無倚。投河者葬身魚腹,自縊者棄國園林。凡此,皆臣居鄉時聞且見者也。迨至今日,更不忍言。斷草萊以聊生,刮樹皮以充腹。道路警急,行旅戒嚴,村落蕭條,煙火斷絕。難支歲月,乃相約以捐生;無耐饑寒,遂結聚而為盜。洶洶靡寧之勢,已有岌岌起變之勢。此臣近日所聞甚于昔日所見,過此又不知何如也。”
“臣聞,君為民之父母,民為君之赤子。今赤子既已無聊矣,而君父何忍坐視哉!今蠲租之令不下,則有司之催科猶嚴;內帑之金不施,則下民之仰望頓失。催科嚴,則有刑罰以驅之叛;仰望失,則無恩德以結其心。以無所可懷之德,迫于有所可畏之刑,即慈母不能保其子,而國家能以有其民寧!故論君民一體之情,則不忍不蠲,不忍不賑;論利害相關之事,則不可不蠲,不可不賑。蓋古者,樂歲相仍,猶然用一緩二,今也生民相食,何忍剝髓敲骨……早一日則多活數千萬之生,遲一日則多斃數千萬之命,臣望皇上速留意焉。”
在疏的結尾部分,楊東明明確建議:“臣冒死請于戶、工二部各發十萬余金。臣又思,此二十萬金,聚則為重大之惠,散則惟涓滴之仁。欲固嗷嗷民心,還須洋洋德意。伏乞敕下該部,速議施行。萬民死生之關,邦家安危之本,在此舉也。”
這只是楊東明疏文的片段,不過已活畫出災后百姓“流離萬狀、割愛離分”的凄慘景象,言辭沉痛,情感痛切,更令人痛心扼腕,潸然落淚。寫至此,想起呂坤冒死遞上的《天下安危疏》了:“流民未復鄉井,棄地尚多荒蕪。破屋頹墻,風雨不蔽,單衣濕地,苫蒿不完。兒女啼饑號寒,父母吞聲飲泣。君門萬里,誰復垂憐!”
為更具體形象地說明災區情況,楊東明隨疏又繪制出十四幅《饑民圖》,有《水淹禾稼》、《河沖房屋》、《饑民逃荒》、《夫奔妻追》、《賣兒活命》、《棄子逃生》、《人食草木》、《全家縊死》、《刮食人肉》、《餓殍滿路》、《殺二歲女》、《盜賊夜火》、《子丐母溺》等。每幅圖都配有簡潔的文字說明。
如《全家縊死》圖解:“這幾株樹木,乃是先臣馬文升之林。有一起逃荒饑民,一家大小男女七口,走到林中歇息,肚饑力倦,不能前進,商量著將十五歲女兒賣了,女兒挽娘衣哭不忍舍。又要將一兒一婦賣了,兒婦跪倒地下,扯住父母痛哭不去,舉家痛心抱頭大哭一場,齊在樹上縊死。丟下兩歲孩兒,哭天喊地,聲聲叫娘,無人答應。”
《餓殍滿路》圖解:“這暴露的尸骸,都是凍餓死的饑民,緣系流寓,無人收埋,都拉在城郭外萬人坑中,鳥食狗吞,肢骸散亂,甚可痛心。今春氣透發,臭穢熏人,恐蒸為厲疫,死亡更多。這都是國家的赤子,賴他以為根本,耗傷若是,可無寒心。”
楊東明的《饑民圖說疏》一時震驚朝野。神宗皇帝看后,驚恐惶懼,被迫蠲免租稅,撥款賑濟,并派鐘化民以河南道監察御史,前往督察料理?梢哉f《饑民圖說疏》發揮了意想不到的救災作用,使得災后重建,災民安居,為神宗收攬了民心,使社會恢復了秩序,政局恢復了穩定。
或許當初立朝時久的楊東明,深知一般的文字書呈終是無濟于事,所以他巧妙地附以《圖說》,盡寫饑民之狀,盡繪餓殍之慘,再配以形象的俚語解說,使萬民仰賴悉盡上達,這是一種智慧。這種政治智慧,絕不是投機取巧,非大胸懷、大氣度、大關懷的大丈夫,難以表達得出!霾邉/張浩哲 ■文/晚報記者 班琳麗【原標題:楊東明:立朝善政 居鄉善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