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為溫飽問題四處奔波,也曾為現實生活感到迷茫。為了維持生計,他做過挖煤工,辦過冰糕廠;為了改變命運,他不畏生活艱辛,打工求學;為了追求人生目標,他白手起家,自主創業;為了實現人生價值,他致富不忘回報家鄉,先后培訓輸出100余人到深圳及周邊地區務工,并安排當地農民工100余人,有效緩解了當地的就業壓力。從最初僅能維持生計的個體戶到實現年銷售額愈千萬元,擁有員工200余人的企業老板,這個傳奇人物就是禹州市思源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董俊營。
初萌“闖”意
董俊營,現年41歲,禹州市梁北鎮大席店人,現任深圳市豫興博商貿有限公司、香港思源集團國貿有限公司、禹州市思源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出生于貧困家庭的他,中學畢業后便輟學在家,挑起了全家人的生活重擔。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他每天起早貪黑,不知疲倦,辛辛苦苦在田里刨挖勞作,也僅僅只能勉強糊口而已。俗話說:窮則思變。每每看到一貧如洗的家時,一股男子漢的責任感油然而生,他總是在心里琢磨:怎樣才能改變貧苦的命運讓全家人過上好日子呢?
起初,董俊營和同鄉一起去臨近的煤礦下井挖煤。當時每個月能收入1000多元,照那時的情況看,應該算是很不錯了。但他并不甘心只做一個普通的打工仔。當手頭有了一些積蓄時,他便萌生了辦一家冰糕廠的念頭。說干就干,他開始四處向朋友借錢,風風火火地在老家附近開辦起了冰糕廠。由于不熟悉業務,沒有摸清周邊市場銷售的狀況,由于經營不善冰糕廠很快倒閉了。但他并沒有氣餒,調整了一段時間以后,他重新考察了市場,在一個比較繁華的街道上開了一家特色飯店。“那時我每天早上四點鐘就起床,買菜、洗菜、打掃衛生,樣樣都得自己來。多雇一個人就得多花一份錢嘛。一有客人來就忙得不可開交,很多時候到半夜還得收拾剩菜剩飯。但就是這樣累死累活的,一個月下來除去交交衛生費、營業稅什么的,落到自己腰包里的也剩不了多少錢了。”提起這些往事的時候,這個眼前性恪開朗的漢子表面上看起來倒很平靜。然而,從他的眼神中卻折射出一絲無奈和酸楚。雖然靠著十足的干勁和辛勤的勞動也有了些積蓄,但是一家人的生活狀況并沒有太大的好轉。當時正值改革開放初期,沿海地區經濟飛速發展,日新月異。看著周圍的人們紛紛在外面做生意發了大財,董俊營的心里也開始躍躍欲試起來。1993年春節,當鄰村一位外出打工的朋友向他講述外面精彩的世界以及中國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時,想要出去闖一闖的念頭像一把火焰在他心中開始劇烈燃燒,經過幾天幾夜的反復斟酌,他義無反顧地踏上了南下廣州的列車。
再生“創”念
廣州是一座自由而包容的城市,一直處于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那時的廣州正是全民創業、全民從商的時代,家家戶戶都在辦企業、跑市場。身處這種濃烈的創業氛圍中,董俊營再一次迷惘了。人生地不熟的他在廣州舉目無親,也沒有人向他指點到底該從哪里開始。帶著自己所有的積蓄,他輕車熟路地重操舊業,重新開辦起餐飲店,專門為周圍各大工廠里來自河南的打工者們提供餐飲服務。靠著河南人特有的憨厚勁兒,董俊營經營的有聲有色。比起周邊的競爭者們,他的飯店干凈衛生且經濟實惠,招牌的河南菜吸引了周圍的老鄉們,每天一到中午就顧客盈門。餐飲業本小利薄,但好在資金周轉快,雖然辛苦,但在廣州這個創業者的搖籃里,他很快便賺到了創業路上的第一桶金,走出了“創辦實體、改變貧窮”的第一步。
如果董俊營僅僅止步于這家生意興隆的餐飲店的話,他決不是現在的董俊營。隨著見識的增長、思考的深入,慢慢地,他不再滿足于只開一間小小的飯館,而是開始主動尋找拓展的機會。在得到妻子趙曉玲的全力支持后,他毅然轉讓了飯館,輾轉來到深圳,注冊資金50萬元成立了深圳豫興博商貿有限公司,主營面粉、掛面等食品。公司成立初期,為了減少不必要的支出,他與妻子常常頂著烈日腳蹬著三輪車,走遍了深圳的大街小巷。一開始他挨家挨戶登門推銷,吃閉門羹是家常便飯。“人家一聽你是河南口音,都挺反感的,都不要,你的東西再好再便宜,就是不要你的貨。”董俊營向筆者講述了當年的一件小事,至今他仍然記憶猶新。“有一回到一個企業去推銷,到了負責人辦公室,他都有點不太理我,在打電話對誰發火,沒辦法,我就等,把那個包就放在他的辦公桌上。他打完電話,起來了一看到我,他問:‘你干什么的?’我說:‘我推銷面粉。’‘我不跟你說不要了嗎!’這樣他拿起我的包從窗戶那兒扔外面去了。當時在二樓,我手機也在里面,然后我就跑下去,拿起了我的包。這個時候,你說我還上去跟他理論去?還是走?”他的情緒有些激動。“這個時候,我想一想,我是來干什么的,我還得回去。后來我就敲敲他的門,我就進屋我把我的包放在地上。沒想到,那個老板突然轉變了態度,他說:“你送來幾袋我們看看”。第二天我便給他送了五袋,后來要兩噸、要五噸。現在一直在給他送貨,這個客戶后來也成了朋友了。”董俊營靠著滿腔激情和執著,一步一個腳印,克服了一個又一個難關。通過不懈的奮斗,他代理的面粉從最初一個月只能銷售五噸左右到后來的月銷量高達1000噸,銷售額也從每月幾萬元到最后的年銷售額達近千萬元。隨著公司的不斷發展壯大,他的銷售網點已立足深圳特區,輻射到廣東省及香港地區,形成了完整的銷售網絡,公司總資產也達到2000萬元。更為可喜的是,他的公司在2003年和2004年連續兩年被深圳市授予“文明經商單位”和“誠信經營單位”。
回鄉創業
“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單純物質上的富有并不能滿足董俊營對人生的追求,回鄉創業一直是他在外飄泊多年未完成的夙愿。他和家人懷著一顆赤誠之心,決定為家鄉出一份力。2008年,在市鎮兩級領導的關心支持下,一個以高質優價、低耗高效為管理目標,以誠信經營、趕超時代為企業精神,以誠為耕者謀利、實為食者造福、向科技營養型食品挺進為企業方向,擁有目前國內自動化程度最高的掛面生產線,采取基地加農戶的經營模式為一體的食品加工企業——禹州市思源實業有限公司誕生了!
由于家鄉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優惠的政策、寬松的投資環境,思源公司自主研發和生產銷售的掛面產品,如蔬菜面、果味面、雜糧面、幼兒及老人所食用的高鈣面、火鍋及砂鍋專用面、帶有調料袋包裝的面、可以泡著吃的掛面、帶有醬肉袋和脫水蔬菜的掛面、帶有咸菜和榨菜包裝袋的掛面等新產品,自投放市場短短幾個月,便深受廣大客戶的歡迎,在長三角、珠三角、深圳、香港甚至東南亞地區都能看到“思源”的身影。當看到產品立竿見影的效果后,他便計劃擴大公司規模,繼續安置農民工400余人,并把飲品、礦泉水等新項目列入到后續投資計劃中,思源公司正在邁上蓬勃發展的道路。
經歷了多年的風雨和艱辛后,董俊營深深地感覺到自身知識的匱乏。他真正明白了:機遇屬于勤奮者,機遇更屬于不斷完善自己的有心人!要想開辟一片屬于自己的新天地,就必須提高自己的理論、文化水平,提升自己的創業技能。于是,他參加了廣州中山大學工商管理培訓班,自修了國際貿易、企業管理和市場營銷等課程,還經常去聽市場經濟、金融財政、法律等方面的知識講座。他不僅注重提升自己,還請來專家為企業的員工授課,讓所有員工都能接受到技能培訓。
在日新月異的時代,光榮與夢想總是屬于那些既敢引領潮流、前瞻未來,又能扎實苦干、默默奉獻的人。隨著歲月的流逝,很多東西往往會從人們的記憶中消失。但是,當塵埃落地,留在董俊營心里的一直是兩句話:“創業艱難志不移,彩虹總在風雨后”。只要你銳意進取,不斷創新和超越,努力拼搏,你就能創造人生新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