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璉:
破除迷信,啟迪民智
陳璉(1369年—1454年),字廷器,號琴軒,東莞厚街橋頭人。他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中舉人,初授桂林府教授。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他因為有治理才能,被提拔為許州知州。當時,許昌興算命、占卜之術,陳璉破除迷信,啟迪民智,并開始編纂《郡志》。
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陳璉改任滁州知州,閑暇時與僚屬在醉翁亭上吟詠,又修一釀泉亭,“一泉一石,皆為題品”,百姓稱他為“小歐陽”。著作有《琴軒集》、《歸田稿》等。
田深:
長葛百姓遠赴京師,挽其留職
田深(生卒年不詳),字本淵,山西稷山人。明朝洪武年間,他考中貢士,被授予福建道監察御史之職。田深任監察御史期間,品行端莊、節操高尚,以清廉聞名,后來改任長葛知縣。
田深任長葛知縣時,摒棄威權統治,推行道德教化。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田深因政績優秀,被招至京城,準備改任四川保寧知縣。長葛百姓知道這一消息后,跑到京城,拜服于宮闕之下,請求田深留任。田深在長葛又任職九年后,因政績顯著被提拔為許州知州。
邵寶:
興水利、重教化,大治許州
邵寶(1460年—1527年),字國賢,明代常州無錫(今江蘇無錫)人。他于成化二十年(公元1484年)考中進士,被授予許州知州。
在教化方面,邵寶大力修建廟學,增加郡內經史子集藏書幾千冊。此外,邵寶召集當時的名儒和青年才俊,編寫了《許州志》。
邵寶任職許州八年,解決稅務征收的弊端,嚴厲打擊官吏貪污受賄,重視禮儀教化,反對封建迷信,懲治豪紳惡霸和巫醫,興修水利,使許州大治。
邵寶離任后,老百姓為他立了生祠以感謝他在任期間對許州作出的貢獻。
甄汝舟:兩牧許州,續修州志
甄汝舟(1736年—1795年),字濟川,順天大興人。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其因才能出眾被提拔,任許州知州,勤政愛民,越三載如一日。甄汝舟在任期間,在明朝邵寶《許州志》的基礎上,重新編纂了《許州志》。
甄汝舟填補缺漏,匡正失誤,使得新版《許州志》詞嚴義正,受到世人稱贊。甄汝舟兩任許州知州,善政累累,許昌人被澤甚深,尤其以儒學整飭吏治,“為一時牧守所不及”。
編纂《許州志》時,甄汝舟還總結出“許昌十景”——“兩院英風”、“文峰聳秀”、“葚感澗流”、“紫微崇朗”、“靈泉瑞溢”、“西湖蓮舫”、“潩水瀠回”、“灌臺凝霧”、“石梁皓月”、“許田積雪”,并配以七言詩收錄。
蕭元吉:捐資助學,興建義塾
蕭元吉(?—1849年),字象占,號謙谷,江西高安人,嘉慶六年(公元1801年)中舉人,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由祥符(開封縣)升任許州,后調任歸德府(商丘)、南陽府,升河南府知府。
蕭元吉前后蒞許20余年,深知許州利弊,主張應時革新。他常到田間地頭和農夫共話桑麻。
許州舊有聚星書院,但是不少學子掏不起學費,蕭元吉每年都拿出800余串錢助學,恐寒門學子輟學,又在各地興辦免費私塾40余處。
當時,人們最為重視科舉,然而原來的試院已經不能滿足求學者的需求。在他的倡導下,許州城內很快便建成了一座新的試院。
蕭元吉在任時體察民情,公正廉明,百姓為其立生祠于新試院一側。
蕭元吉離任許昌時,百姓“攀轅號泣,追隨數十里,揮淚而別”。
劉人熙:興修水利,河堤永固
劉人熙(1844—1919),字艮生,號蔚廬,瀏陽人。
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劉人熙來許任職,熱衷教育,慎刑恤獄,懲治惡霸豪紳,為人稱快。
城南榆林等村,緊臨潁河,常有水患,村民深受其害,欲修筑河堤,然而還未開工,民怨抵觸,打起官司。劉人熙心生憐憫,查驗虛實后,捐出俸祿,委派督工并多次親臨現場督辦建設,河堤得以永固。
為防賊患,劉人熙親自下鄉召集鄉紳,指示做好冬防工作,并于城內捐俸祿以興筑柵欄,撥公款以備修補之用。他還開挖舊運河,振興水利,多次現場勘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得知繼任者將至,他停止征糧,并將手中的案件全部辦結。
劉人熙離任時,許昌百姓深感其恩,為其立碑于八龍橋(俗名水磨橋)。作者:賈同嶺【原標題:名宦治許留美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