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一提的是,經過千百年來天翻地覆的變化,這些“運糧河”中的一些,今天還在發揮著作用,滋潤萬物,福澤一方。現在在襄城縣境內,就有一條曹操當年開挖的“運糧河”。
在一個風和日麗的上午,我們乘車來到襄城縣范湖鄉紙房村,踏看著名的曹魏古運糧河。一下車,就發現有一條河從西北方向蜿蜒而來,向東南方向流淌而去,這就是著名的古運糧河了。我們看到,現在由于上游水源減少,古老的“運糧河”除了寬闊的河床還在顯露著它當年的風貌外,河水基本上已成了一條小溪,已不可能通行舟楫。可喜的是,河水沒有受到污染,清澈見底的河水,還在被當地農民用來灌溉田地、漂洗衣物。
有關資料介紹說,襄城縣境內這條幾十公里長的“運糧河”,是當年曹操的典農中郎將任峻屯田襄城時開挖而成。它發源于汾陳鄉境內,流經潁陽鎮、雙廟鄉、范湖鄉,在范湖鄉大陳村西與文化河交匯,向東流入臨潁縣再匯入潁河。據傳,當年河兩岸是揮汗勞作的兵士和一座座搭起的糧倉,河中舟楫相連,曹軍源源不斷地把糧食運往與東吳作戰的安徽合肥前線,為曹操贏得戰爭的勝利,最終為吞并吳國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當地人說,這里的“運糧河”叫銅幫鐵底運糧河。為啥這樣叫呢?因為這里的土質淺層發黃、深層發黑,河挖成后,看起來河兩岸土黃如銅,河底土黑如鐵,這河就叫“銅幫鐵底運糧河”,這一叫就叫了1000多年。
據縣志記載,當年曹操指派人把這條“運糧河”挖成后,又選派能工巧匠,在范湖鄉附近的河面上修建了一座長10丈多、寬5丈多,高出河底1.5丈的八墩九孔大石橋,橋下可以通行船只,橋兩側有圓石柱雕刻成的欄桿,橋南北兩端各雕刻一只張口伸舌、鼓肚瞪眼,如捕食害蟲狀的雌雄青蛙。相傳,曹沖稱象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
縣志還記載,在石橋竣工的那天,曹操親臨現場以示慶賀,手書“金肚石蛙橋”五個大字,令人鐫刻橋頭,并令人在雌雄石蛙前刻上讖語,以示后人。在雄石蛙前刻的是“黃金珍寶蛙內藏,仨活人頭取寶囊”,在雌石蛙前刻的是“勸君莫貪不義金,小人狂妄自傷身”。有一個貪婪的老財主,悟出了讖語的含義,夜深人靜時,來到了石橋上。他跪在雄石蛙前,磕了3個響頭,忽見從石蛙肚里涌出一些金子來。他高興地收起來,又到雌石蛙前跪拜,可是雌石蛙絲毫不動,他就拿出鐵錘去錘石蛙。剛一落錘,從雌石蛙口里飛出一支利箭,正好射中老財主的心窩,使他當場斃命。從此,再也沒有人來盜寶了。
然而,隨著歲月的流逝,大石橋和石蛙現在已經蕩然無存。不過,令人欣慰的是,千百年來,襄城縣的百姓們始終也沒有忘記曾經給這塊土地帶來福祗的曹操,即使在他被妖魔化的時候。古老的“運糧河”晝夜不息地流淌著,在滋潤澆灌著兩岸沃野的同時,似乎也在向人們訴說著曹操和他興修水利的古老故事。作者:李榮欣【原標題:曹操和“運糧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