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60年代,隨著在中南五省戲曲現代戲會演時一炮打響,《人歡馬叫》不僅被拍成電影,并且晉京會演,成功為許昌贏得了“戲曲之鄉”的美譽。時至今日,里面的經典唱段如“寬他娘,一句話刺痛了我……”依然在民間廣為傳唱。
當半個多世紀的風云散去,當年參與創作或演出的人們已逐漸老去。作為我市一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作品,這部戲到底有怎樣的創作過程?劉自得、吳廣興等經典人物是否真有其人?9月24日,在市中心醫院,記者有幸采訪到了當年參與創作這部戲的李樹修老人。
“按照現在的說法,這部戲算是‘遵命文學’。”今年81歲的李樹修雖然身體不太好,但是思維清晰,回首半個多世紀前的創作經歷,依然歷歷在目,“這部戲可以說是集體智慧的結晶,由當年許昌專區戲劇院劇目組集體討論,我和劉錫年共同執筆。”
據了解,作為我市文化戰線集體創作的一部現代豫劇作品,該劇主要講述了人民公社時期的一個故事:貧農出身的飼養員吳廣興一心為公,卻被誣陷;富裕中農出身的劉自得損人利己,不但偷用隊里的大紅馬給自己家磨面,還與鄰隊小商販合伙做生意。當社員們批評他時,他卻依仗自己有喂牲口的技術,以交鞭子要挾生產隊。
上世紀60年代初,是農村人民公社已經成型的歷史階段。李樹修告訴記者,那時,黨在人民群眾中大力倡導“斗私批修”、大公無私,并在戲曲創作上號召“把帝王將相趕下舞臺,讓工農兵走上舞臺”,摒棄私心雜念、維護集體利益,已是當時的一種社會風尚。
“當時在許昌縣蘇橋公社,涌現出一個省級勞動模范司乾坤。作為一名飼養員,他大公無私的先進事跡被《河南日報》報道。我當時是許昌專區豫劇二團的編劇,劉錫年是這個團的導演,我們受領導指派,以司乾坤的先進事跡為題材創作一部現代戲,所以說它是‘遵命文學’。”李樹修回憶說,“接到任務后,我們的感覺也是‘摸著石頭過河’,因為當時沒有現代戲創作經驗,只能靠自己慢慢去摸索。”
1963年5月,由劉錫年和李樹修共同創作的《兩個飼養員》,在許昌專區進行了首次會演。李樹修說:“當時,全省涌現出了一批現代題材的戲曲,像開封的《沙崗村》、商丘的《社長女兒》、信陽的《劉氏牌坊》,都在全省引起了強烈反響。不過它們都是反映敵我矛盾的現代戲,在會演中,領導認為《兩個飼養員》這部戲不僅很好地反映了人民內部矛盾,并且語言有特色,就下決心把它作為重點來抓。”
為進一步提升這部戲的文藝水平,1963年6月,在當時專區宣傳部的組織下,全專區的編劇被分成3個組,分別奔赴農村公社體驗生活。劉錫年和李樹修作為執筆人,與其他5個人組成第三組專程來到許昌縣蘇橋公社,與司乾坤同吃同住。“以前在報道中,所有的英雄模范都是高、大、全,只有‘光明面’,但在戲劇創作中,最忌諱的是沒有沖突。”李樹修回憶,“經過幾個月的相處,司乾坤告訴我們,以前的飼養員把牲口喂倒了,他接手后喂肥了,這讓我們找到了這部戲的閃光點。”
經過當時許昌專區戲劇院劇目組近3個月的集體創作,1963年年底,這部由6場戲組成的《兩個飼養員》終于完稿。許昌專區文化局將這個劇本投給了當時的知名刊物《奔流》戲劇專刊。當時的該刊編輯在反復推敲的基礎上,決定將劇本的名字改成《人歡馬叫》公開發表。至此,《人歡馬叫》作為許昌的第一部現代大戲,正式誕生。
1964年4月,由許昌專區豫劇團聯合演出的《人歡馬叫》赴鄭州進行匯報演出,贏得滿堂喝彩,幾乎是場場爆滿。于是,作為河南的重頭戲,《人歡馬叫》定于1965年赴廣州參加中南五省戲曲現代戲會演。李樹修告訴記者,當時的河南省委對這部戲也寄予了厚望,決定由河南省豫劇院和許昌專區豫劇團聯合演出,特意加強了演員陣容:任宏恩仍扮演劉自得,王善樸扮演吳廣興,常香玉扮演吳大娘,魏云扮演吳廣興的女兒愛勤。除了任宏恩,其他的主要演員都換了。
《人歡馬叫》于1965年7月在廣州演出后,引起了強烈反響。時任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書記的陶鑄主持座談會時對這部戲大加贊揚:“《人歡馬叫》是一出好戲,演員把劉自得演活了。你們許昌真是‘戲曲之鄉’啊!”許昌“戲曲之鄉”的美名由此叫響,任宏恩也獲得了“活自得”的美譽。接著,此劇被西安電影制片廠拍攝成戲曲藝術片廣泛發行放映,在文藝界產生了巨大影響,劇中“豬吃也是吃,牲口吃也是吃,大小是個錯兒,批評兩句算了”等生動唱詞開始借著電影紅遍全國,深受群眾的喜愛。
1966年1月,《人歡馬叫》以參加中南五省戲曲現代戲會演的原班人馬晉京匯報演出,黨和國家領導人劉少奇、周恩來、李富春、李先念、薄一波等出席觀看,親切接見演員并合影留念。在北京演出期間,大文豪郭沫若連續3次觀看了《人歡馬叫》,并興致勃勃地邀請劇組到他的家中做客。李樹修說:“劇團離開后,郭老還意猶未盡,專門為《人歡馬叫》的演出成功寫了祝賀信。”隨后,由于“文化大革命”的發生,該劇在最輝煌的時期黯然落幕,至今依然留下了一個時代深深的印記。
歷史,早已成為過眼云煙。如今,雖然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很大變化,但《人歡馬叫》宣揚的維護集體利益、不能損公利己的主旨,依然有著很強的現實意義。提及創作這部戲的感悟,李樹修感慨地說:“創作的過程,對作者來說,也是一個磨煉的過程。對于文藝創作來說,最重要的是必須有生活基礎,切忌胡編亂造。”【原標題:《人歡馬叫》的激情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