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劇同其他戲曲一樣,是以演員為中心的舞臺綜合性表演藝術。舞臺演出應包括演員的唱、講和表演。川劇的舞臺表演藝術人們往往以它的“靈氣、仙氣、猴氣”加以贊揚和深感其美。劇種特色、人物塑造、功夫深厚、技藝優(yōu)美、賞心悅目、留有回味六點可作為評價和審美標準。川劇的舞臺表演藝術之所以位列全國地方劇種前列,是因為它的生活性、虛擬性、程式性、幽默性、開放性著稱于世。歷代卓越川劇表演藝術家燦若繁星,聞名遐邇,舉起例來難免有掛一漏萬之憾。
川劇《鬧齊庭》中列國齊桓公竟以小丑應工,諸公子為爭王位,鬧得雞飛狗跳,丑態(tài)百出,從平民角度看待宮廷爭斗。《射雕》中花榮與耶律含嫣一見傾心的“牽眼線”,男女情思寫意般地化作了一縷能脆聲作響的“情絲”,別出心裁地傳情達意,這是川劇的天才創(chuàng)造。《拾玉鐲》中少女孫玉姣用嫻熟技術表演的針線活,在輕快音樂的烘托下,妙趣橫生,引人入勝,把生活升華成很美的舞臺。
川劇大師陽友鶴扮演的錢玉蓮,在繼母的威逼下,從出逃到無奈投江,表演非常細膩傳神,出逃在路上的種種舞蹈,生死的艱難選擇,走投無路的無陷悲苦,感人肺腑,催人淚下,幫、打、唱的完美融合,已然川劇的經(jīng)典。
著名川劇表演藝術家陳書舫在《送行》反串書生祝英臺,她的男腔爽朗、干凈、醇厚,真有天籟之韻。同時祝英臺背唱時的女腔,優(yōu)美甜潤,悠揚婉轉(zhuǎn),閨氣十足。陳書舫男女腔交替使用,自然酣暢,互換自如,對比鮮明,各有神韻。
川劇大師周企何在《投莊遇美》中扮演的慈眉善目,行走遲緩但神態(tài)風韻的梅媼,從化妝到穿戴,特別是頭上滿頭銀絲中斜別一枝艷美的紅花,既裝點人物又點綴了老太美好的心境。步態(tài)、語態(tài)、手勢、神情、韻致,無不非常生動而細致地表現(xiàn)了她助人為樂、善美無疆的境界。一舉一動,一講一眼,都做到精雕細琢而又隨和自然,舞臺上洋溢川劇表演藝術的詩情畫意、人物氣韻生動之美。既有虛擬的寫意,如開門、抱草等,又工筆細描,如手勢、指法、顫抖的步伐,做到了無處不精,無時不美。【原標題:川劇表演之美——賞心悅目話奇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