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wǎng) >> 許昌 >> 文化遺產(chǎn) >> 文遺學術(shù)專欄 >> 瀏覽許昌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潁河洗耳的高士——許由

2013/7/1 15:41:20 點擊數(shù): 【字體:


    一、許由村寨、許氏宗源

    許由,字武仲,公元前23-22世紀人,與堯同時。許由部落遺址,在今河南省許昌市東二十五公里鄢陵縣陳店常村許由砦。相傳,許由為昆吾族部落首領(lǐng),長期生活在潁水之濱,許地范圍。夏天巢居庵棚,冬天穴居地洞,“饑則仍山而食,渴則仍河而飲。”情操高尚,為人耿直,“邪席不坐,邪膳不食,”人稱高士。

    傳說堯時,許由是部落首領(lǐng),帶領(lǐng)族人過著漂泊不定的游牧民生活。當時河水泛濫,兩岸荒無人煙,大家一直為找不到一處合適的生存環(huán)境而發(fā)愁著。有一天,他們順潁河水而下,當走到現(xiàn)在許昌以東時,許由忽然聽到天上傳出話語:“此時到地,此地由你。”許由仰天觀看,天空并無人影,只有一輪紅日發(fā)著耀眼的光芒。許由不由心里一動:此時,正當午時;有人說話,“言”“午”是“許”,此地“由”我,說出了“由”字,我是許由,這是天意。許由立即下令,停止前進,大家安營扎寨。大家定眼一看,潁河兩岸,一馬平川,草木蔥蘢,野花遍地。從此,許由部落就在這里耕田放牧,狩獵打魚。不幾年功夫,五谷豐登、牛羊成群,人人豐衣足食,家家幸福安康,許由落部也一天天強大起來。后人將許由部落耕牧的地方叫“許田”,名字一直沿用至今。許昌的名字也由這兒演變而來。

    根據(jù)《姓纂》記載,許姓是炎帝神農(nóng)氏的后裔!缎兆搿氛f:“姜姓,炎帝之子孫,周武王封其裔孫文叔于許;后為楚所滅,子孫分散,以國為氏。”由此看來,許姓應該是炎帝的后裔,在三千年前周武王的時候,被封在許國,后來國滅之后,子孫都以國為姓,并且四散在各地繁衍。許國故都城址所在地,有幾種說法:一是《后漢書集解·郡國志》:“故城在許州(今許昌市)西南。”《清一統(tǒng)志》說法與此同;二是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曰:“今河南許州東三十里有故許昌城。” 《記輿紀要》與此說同;三是譚其驤的《中國歷史地圖集》和楊伯峻的《春秋左傳注》皆認為在河南省許昌市東三十六里處,即現(xiàn)在的張潘鄉(xiāng)古城村。那里不但有舊城遺址,殘磚爛瓦,還先后出土有石鏃、陶器、印信和直徑約八寸的玉璧等文物。目前基本上認定,今鄢陵縣陳店鄉(xiāng)常村“許由寨”是許由部族聚居區(qū)的古村落遺址,是許姓氏族的最早發(fā)祥地。據(jù)學者考辯,“許”、“許地”、“許氏”、“許國”、“許昌”等均源于許由的許姓。“許”,古體字作“鄦”,許鄦相通,異形同音。“鄦”從邑無聲,讀若許。無者無也,邑者古意有一個解釋為居室。無,邑會意為無有一定居室。也就是說,“鄦”是一個沒有固定居處的部落,這正反映出了原始社會人類生活的掠影。古典文獻《琴操•卷下》:“許由……夏則巢居,冬則穴處,均無定所。”這恰巧與古“鄦”字會意一致,這是歷史的印證。“巢居”、“穴處”是原始社會人類生活的共性,當然不僅僅是指許由一個人。許由作為部族首領(lǐng)自然也是“巢居”、“穴處”。他和部族人一起依賴自然界的生存條件,不斷游獵、遷徙。

    有關(guān)“許”姓,郗政民教授等著《百家姓新注》編注稱,“許”姓發(fā)端有二:一是遠祖始于上古時期,傳說為帝堯時高士許由的后代;二是春秋時代,周武王封文叔于許(今河南許昌東),建立許國,后為楚滅,子孫以國為姓,稱許姓。這說明:一是許姓均發(fā)源于古許地;二是古許國在今河南許昌東。鄢陵的許由村、許由砦、許由墓等均在許都遺址東5公里處,西距今許昌市25公里左右。另外,許由墓冢東1公里處的大馬鄉(xiāng)王店村南端有一原始社會古城堡遺址,根據(jù)1984年河南省文物部門的初探和地貌地望的觀察,疑為許國早期都城。許由墓冢周圍鄢陵、許昌兩縣境內(nèi),縱橫5公里的村名、地名、土地座落,故城遺址、出土文物以及一些詩詞歌謠,群眾傳說等,都和“許由”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因此可以肯定,許由部落主要在許昌東部一帶活動。

    二、潁河洗耳、恥聞禪讓

    在許昌一帶,除了有許由遺址,有關(guān)許由的傳說軼事也頗多。許昌在嵩山之東,潁河之濱,從歷年這里出土的鹿角、虎骨、象骨等各類獸骨化石都可證明,在遠古時代,這里林木參天,百草豐茂,鳥獸成群,非常適合居住生存。從文獻記載和傳說來看,許在當時的中原是一個勢力不小的部族。它的主要活動范圍,在今許昌、禹州、鄢陵、長葛、登封、箕山之下等地區(qū)。據(jù)說,當時許由和他的好友巢父同在偏僻鄉(xiāng)間隱居,許由常在潁河南岸釣魚,巢父則在穎河北岸放牛,空閑時兩位老朋友在一起吟誦詩文、談天說地,十分快樂。許由一貧如洗,平時用手掬水喝。有人見他沒有東西盛水,就送給他一個瓜瓢。許由拿著瓜瓢舀水喝,喝完之后將瓜瓢掛在河邊的樹上。一陣風吹過來,瓜瓢在樹上被吹得嘩嘩直響,許由覺得響聲太吵,便取下來扔掉,從此不用器皿舀水。不久,許由的清節(jié)名聲便傳到帝堯的耳中,堯帝在位多年,政治清明,天下安定。他雖然是帝王,對人卻很謙和,又常能俯察民意。當聽說許由品德高尚、才智過人,很受部族崇敬的情況后,便準備當面把帝位禪讓給許由。這天,堯帝找到了許由,對他說:“好太陽出來了,圓月亮出來了,還日日夜夜用燃燭照明。設(shè)若你是燭火,難道不覺得太丟臉了嗎?及時雨下了,還引池水灌莊稼,設(shè)若你是水池,難道不覺得白白浪費嗎?許由啊,你在民間,影響遠播,致使天下安定。我坐在帝位上,裝扮得象神主似的,枉自享受拜祭,感到萬分慚愧,F(xiàn)在,請允許我把天下交給你治理吧。”許由說:“你治天下多年,早就治理好了,F(xiàn)在要我來代替你,這是你的想法。可是,我來代替你,圖個什么呀?圖名嗎?名都是外來的賓客,實才是內(nèi)在的主人。你要我扮演有名無實的虛假的賓客嗎?林木雖多,桃雀只巢一枝。河水雖多,鼴鼠只飲滿腹。天下這東西,給我也沒用。請你回去吧,君王。”帝堯再三勸說,并給他幾天時間考慮此事。但許由態(tài)度堅決、堅辭不受。帝堯回去后,大惑不解,帝堯身邊的大臣便來問許由,為什么不愿意接受統(tǒng)領(lǐng)天下的重任。許由告訴他:“堯只知道賢人對天下的益處.而不知道賢人也能禍害天下。”但不久,帝堯還是派使者讓他出山作九州之長。許由堅決辭退了使者,并認為僅僅聽到這個消息,就是對他清潔人格的玷污,非常厭惡,便急忙跑到穎河邊洗耳朵。此后,這里便留下了洗耳臺。也有傳說,洗耳臺遺址就在今禹州城北關(guān)老橋南頭。他的朋友巢父,當時正在河邊飲牛。問清許由洗耳的原因后,覺得許由沖洗耳朵的水玷污了他的?,于是將牛牽到上游的清溪里去飲。此溪便是后來的犢水溝,它在潁河北岸,源出淺井鄉(xiāng)的杏山,輾轉(zhuǎn)注入潁河。清代陳環(huán)作有《鈞陽雜詠》:“許由甘遁世,今留洗耳臺。寄語牧牛者,莫向潁濱來。”歌詠的就是此事。

   在嵩岳一帶也流傳著與此相似的傳說。傳說堯年老時,十分留意尋找能繼承他王位的人。有人推薦了當時隱居箕山的隱士許由。堯就親自到河南登封縣箕山拜訪他,執(zhí)意要把帝位讓給他。許由沒有接受帝堯的禪讓,連夜逃進中岳嵩山附近穎水邊隱居下來。但沒有多久,堯帝還是追趕著許由到了穎河水邊。帝堯是執(zhí)意要讓位的,見他不肯接受,便請求他出任九洲長來協(xié)助自己治理天下。許由喟然嘆曰:“匹夫結(jié)志,固如磐石,采山飲河,所以養(yǎng)性,非以求祿位也;放發(fā)優(yōu)游,所以安己不懼,非以食天下也。”這次許由不僅堅辭不從,而且認為聽到了那些話便是奇恥大辱。他奔至河畔,不顧河水冰涼,一個勁地沖洗自己的雙耳。恰好此時也在穎河邊隱居的巢父牽著牛犢到河邊飲水。見許由這般情景,便問其原因。許由說,堯要讓他當九州之長,玷污了他的耳朵,故而以河水沖耳。不料巢父聽罷大怒,認為許由是矯揉造作,厲聲斥責道:“這都是你的不是。你若誠心隱居,深藏不露,何不到高山深谷藏起來?誰又能找得到你?偏偏你要到處浮游,高淡闊論,還用歌詞去激堯帝。你在此洗耳,無非又是一種沽名釣譽!你在上游洗耳,我在下游飲牛,既然你已知道自己雙耳已污,為什么又來弄臟我的牛嘴?而且也把這清河水染臟了!” 說罷,憤然牽牛往上游去了。晉代皇甫謐《高土傳·許由》中有類似情節(jié)的記載?梢姵哺敢嗍轻陨礁邼嶋[士之一。據(jù)說,許由聽了巢父的一番話之后,很覺慚愧,打點行裝,周游他處去了,從此杳無音訊。帝堯知道后,非常敬佩,就封許由為箕山的山神,配食五岳,代代不絕。

   三、新鄭植棗、箕山隱志

   箕山、新鄭一帶生產(chǎn)大紅棗,這里廣泛流傳著許由植棗的故事,同時他也一直被廣大人民群眾作為“圣賢”,倍受尊崇。傳說許由在隱居期間,曾遇到仙人的指點,學到了一種嫁接方法,并成功地培育出個大、皮薄、肉甜的大紅棗,這種紅棗可真拯救了一方饑餓的百姓。許由始終醉心于他的棗林,他隱居于箕山之上,潛心研究園林紅棗,還撰寫了一本專門講述紅棗鮮果的貯存、晾干、保鮮等技法的著作。后人為了紀念這位不求名利,潔身自好,獻身農(nóng)業(yè)園藝的文化鼻祖,就在箕山上建造了許由冢、許由祠,而他居住的地方也改名為許由村。

    相傳在九疑山深處,也有一個“許由村”,村邊有一條“許由”河。說是當年許由在穎水邊洗耳時,遭到了巢父的一番訓斥,便離開箕山南下,云游四海。后來就在九疑山落腳,在一座奇峰下的小溪旁,結(jié)廬隱居。三十年過去了,接替堯位的舜不幸在九疑山中駕崩了。許由聞訊,悲痛之極。將自家的田地、房屋、牛羊等財產(chǎn)全給了別人,錢全散到道路上。然后,孤身一人帶著一支竹簫,引了白鶴,騎著大象,入深山而去。

過了許久,有人曾見一位白發(fā)老人坐在象背上,吹奏“簫韶”之樂曲,那大象用鼻子卷著石棒有節(jié)奏地敲打著石壁,發(fā)出宏大的鐘聲,響徹山谷。老百姓說是天鐘在為舜帝奏哀樂呢,因此,這地方就取名叫舂陵國。又過了許久,有人看見一位須發(fā)皆白的老人騎著大象立在九疑山的一座峰頭上,百姓以為是天神來朝拜舜帝,便叫此山為“萬歲山”。后來,人們知道是許由所為,便把他曾住過的茅屋后的山峰稱為“簫韶峰”,他住過的村子叫“許由村”,村旁的小河叫“許由河”。那頭大象據(jù)說也登仙而石化為山中的“象鼻石”。

也有傳說講許由一直在箕山隱居,并曾操琴歌唱:“登彼箕山兮,瞻望天下。山川麗崎,萬物還普;日月運照,靡不記睹;游放其間,何所欲慮。嘆彼唐堯,獨自愁苦;勞心九州,憂勤厚土;謂余欽明,傳禪易祖;我樂如何蓋不盼顧。河水流兮緣高山;甘瓜施兮棄錦蠻;高林肅兮相錯連;居此之處傲堯天。” 據(jù)說許由還有《遁世操》、《西峰重修真?zhèn)鳌返惹瘟鱾鳌!肚僭沸膫魅帯贩Q這些曲調(diào)“神骨峭異,迥不尋常,真太古之音。”

    四、箕山之巔,高士墓冢

   許由墓冢今在何處?根據(jù)史籍和傳說,全國共有四處。一說在河北行唐縣。《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注:在河北省“直隸行唐縣西北50里,以峰形若箕而名,相傳以為許由隱此,上有許由冢。”二說在河南省登封縣。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潁水》條:“(其)縣南封箕山,山上有許由冢,堯所封也。故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有許由冢焉’。山下有牽牛墟,側(cè)潁水有犢泉,是巢父還牛處也。石山犢跡存焉,又有許由廟,碑闕尚存。”《河南通志》:“箕山在河南府登封縣,昔許由隱此,有墓在焉。”三說在河南鄢陵縣。明《嘉靖鄢陵志》:“許由冢在甘羅南保,許由事不經(jīng)見,惟莊子云:‘潁陽洗耳,恥聞禪讓……’”清順治十六年(1659)撰《鄢陵縣志》云“許由冢在甘羅南保”。《嘉靖鄢陵志》列許由墓為鄢陵八景之首,并輯錄明代華亭名士張琳《許由古!吩姡“讓位唐虞圣絕論,寓言巢許跡皆陳;接心箍杖绺,潁水沅風凈不塵。葉底綠匏仍浥露,龍頭黃牛自耕春。高蹤千古真堪訓,后世何多受禪臣”。距嵩山登封市區(qū)20余公里穎水流域的箕山,因形似簸箕,故名箕山。又因許由卒葬于此,人們又稱它為“許由山”。山上有數(shù)通石碑,其中最大的上刻有:“祖乃許由、根在箕山”八個大字。山上有山石壘起的高3米、寬2米、周長數(shù)千米的許由寨,山頂東北端有許由冢。冢成圓狀,山石堆砌,高約5米,周長60米。《史記·伯夷列傳》云:“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蓋有許由冢焉。”《水經(jīng)注·潁水》也有:“潁水徑其縣故城南……縣南對箕山,山上有許由冢,堯所封也。”《說嵩·箕山》引《海內(nèi)奇觀》云: “許由冢,歲饑,諸惡少發(fā)之,石槨發(fā)輒合。”又據(jù)許由征君廟斷碑載:“箕山之巔,有高士征君許公冢焉。”山上還有“箕陰避暑處”,相傳為許由隱居避暑處。明代傅文《箕陰避暑》詩云:“獨愛云林境界幽,綠蔭蔽日翠光浮。棄瓢崖畔排煩熱,洗耳溪邊枕細流。每有涼風來樹底,更無塵事到心頭。許由巢父今何在?千古箕山五月秋。”如此等等。大量的文獻資料佐證,許由應該是在箕山埋葬的,歷代名士多有來此瞻仰、賦詩抒懷。許由辭堯禪讓、不謀祿位、淡泊無欲的美德早已名揚四海。

    在民間傳說中,許昌的人們更相信當時許由居住的地方在今許昌市鄢陵縣西南25華里的陳化店鄉(xiāng)常莊村。這里后人筑有寨垣,人稱此處為“許由寨”。其寨南北長 200米,東西寬70米,總面積約14000平方米。上嵌石額“許由寨”三字,為清咸豐十年(1860)重修寨時所刻。據(jù)說,許由死后,葬于寨內(nèi)北端,名 “許由冢”。后人發(fā)現(xiàn),其冢在新石器時代的龍山文化遺址上。從這里出土的石器、陶器等文物證明,這是人類氏族繁衍生息的地方,時代與傳說中,許由來此牧耕的時間接近。明代有位叫曹汴的詩文家到這里憑吊后,題詩《鄢陵懷古》:“宿草尚凝如晦墓,秋風誰掩許由扉。”今冢高約5米,南北長20米,東西寬約8米。另據(jù)《鄢陵縣志》載,金代大定三年(1163)在冢前建有許由寺、許由祠和許由塔。

   在我國歷史上,許由是一位“高士”、“賢者”。魏文帝曹丕對許由的不受禪讓、不慕功名利祿的高風亮節(jié)和賢逸情操頗為贊賞,他在與元城令吳質(zhì)的信中稱徐干 “獨懷文抱質(zhì),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謂彬彬君子矣”。這里說的“箕山之志”就是指許由的恥于受禪一事。如果說許由的故事表達的是人們對這位傳說人物的崇拜和贊頌的話,那么來自民間的口頭傳聞,則更不同程度表達了人們崇尚自然、向往自由生活的美好愿望。

皓天舒白日,靈景耀神州。

列宅紫宮里,飛宇若云浮。

峨峨高門內(nèi),藹藹皆王侯。

自非攀龍客,何為歘來游。

被褐出閶闔,高步追許由。

振衣千仞岡,濯足萬里流。

                                       ──〔西晉〕左思《詠史(其五)》

    左思的《詠史(其五)》詩以開闊雄渾的意象、高亢激越的情調(diào)和磅礴充沛的氣勢,表現(xiàn)了他鄙棄榮華富貴的高潔胸襟。其中“被褐出閶闔,高步追許由。振衣千仞岡,濯足萬里流。”詩句展示了他下決心與腐朽門閥作最后決裂的場景:穿著粗布衣服,邁步走出皇宮大門,昂首前行追蹤那不要爵祿的高士許由。站在千丈高峰,抖盡衣衫上世俗的塵埃。投足于萬里溪流,洗盡仕途的泥污。這幅畫面將詩人志高才雄、胸懷磊落、情緒激昂、氣概超拔的情態(tài)活脫脫地表現(xiàn)了出來。那么,讓左思追求效仿的高士許由是何許人呢?他就是隱居河南嵩岳箕山一帶的高士許由。(劉玉娥)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中原文化研究所 2010-10-18
0
相關(guān)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qū)
友情鏈接 商都網(wǎng) 中國網(wǎng)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wǎng) 新華網(wǎng)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wǎng) 河南省書畫網(wǎng) 中國越調(diào)網(wǎng) 中國古曲網(wǎng) 博雅特產(chǎn)網(wǎng) ?途W(wǎng) 中國戲劇網(wǎng) 中國土特產(chǎn)網(wǎng) 河南自駕旅游網(wǎng) 中華姓氏網(wǎng) 中國旅游網(wǎng) 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shù)網(wǎng) 族譜錄 文化遺產(chǎn)網(wǎng) 梨園網(wǎng) 河洛大鼓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