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的許昌,春和景明,生機勃勃。“曹魏風、三國情、許昌行”,許昌市第十一屆三國文化旅游周于4月28日如約而至。
這是一座城市向世界遞出的文化名片:從2007年開始,已連續舉辦十屆的許昌三國文化旅游周,已經成為中部地區乃至全國有名的節會品牌、城市符號。
這是一場精彩紛呈的文化旅游盛宴:從文藝巡演到名家講座,從非遺展示到旅游探訪,從創意大賽到經貿洽談,無不氤氳著曹魏文化的古韻悠長、宜居蓮城的現代開放。
這是一條從文化資源大市邁向文化強市的跨越之路:許昌市委、市政府把文化理念融入城市規劃建設的全過程,“以文化對接產業,讓資源變成資產”,擦亮特色文化品牌,帶動產業繁榮發展,讓城市散發出“文化的光束”。
“我們既要以‘文’為魂,又要以‘人’為本,遵循規律,保護生態,把許昌建設成為古都氣韻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歷史傳承與保護開發相得益彰、城市品位與文化品牌獨具魅力的中原文化高地!”許昌市委書記武國定的話擲地有聲。
以文促建——挖掘本地文化打造特色品牌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城市的靈魂。這是推動文化繁榮發展的最好時代——
“文化強國”,作為國之方略寫入黨的十八大報告,國家對文化產業的重視前所未有;省十次黨代會提出“加快構筑全國重要的文化高地”,把文化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許昌市七次黨代會明確指出“凸顯許昌文化優勢,打造中原文化高地,建設中原文化強市”,站在了文化發展的新起點。
這是許昌文化建設的空前機遇——悠久的歷史鑄就了豐厚的中原文化,也鑄就了河南打造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的責任擔當。位于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核心區的許昌,承載著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
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城市之間的競爭已從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城市資源、規模競爭演變為如今的城市文化軟實力競爭。一些地方頻頻出現的名人故里爭奪戰,恰恰說明人們越來越重視文化資源對經濟社會發展起到的巨大促進作用。
而許昌,獨享著許多無可爭議的歷史文化資源。
全市境內具有研究和開發價值的遺址、遺跡有200多處,旅游源單體達1125個,在全省位居前列。
距今8萬—10萬年前的“許昌人”頭蓋骨甫一發現便石破天驚,為現代東亞人類起源提供了佐證,在學術界有“欲探華夏祖,必訪‘許昌人’”的說法;中國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在禹州建立,讓這里擁有了“華夏第一都”的美譽……
“聞聽三國事,每欲到許昌。”公元196年,曹操迎漢獻帝遷都于許,使當時的許昌成為中國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三國文化是許昌最有代表性的歷史文化,也是許昌最大的文化特色、文化資源。名揚四海的文學名著《三國演義》,120回中有52回172處涉及許昌。全國300處三國文化遺址中,許昌一家就占了80處。“抓一把就是三國故事,踢一腳就是漢磚魏瓦”。建安大道、魏武路、曹丞相府……一條條道路、一處處建筑,浸潤歷史,傳承至今。
曹魏故都,智慧之旅。一年一度的三國文化旅游周,“滿城勁吹三國風”,通過挖掘許昌歷史文化資源,展現許昌三國文化的風采,讓三國名城、曹魏故都的文化品牌叫響神州。
神垕古鎮,體驗之旅。在泥與火的交淬中,鈞瓷走出原產地神垕,走進香港、臺灣、博鰲亞洲論壇、世博會,成為一張享譽河南、中國乃至世界的文化名片。
宜居花城,休閑之旅。中原花博會以花為“媒”,扮靚花生態,做強花文化,規模不斷擴大,規格不斷升級,簽約金額不斷增加,向世人展示了“花都”的特色和魅力。
活力與魅力兼具,古韻與新風并存。三國文化、鈞瓷文化和生態文化,三張名片,熠熠閃光。
以文興業——項目帶動發展打造產業龍頭
昔日的許昌文化宮和人民電影院,變身曹魏古城建設的核心腹地。4月25日,在曹魏古城的文化宮半島商業圈施工現場,挖掘機不斷轟鳴,工程車來回穿梭,施工人員在緊張有序地工作。這里借鑒北京三里屯、南京秦淮河運作模式,正在建設集休閑、娛樂、購物于一體的城市綜合體。
位于許昌老城中心的曹魏古城,總投資70億元,依據《考工記》宮城建制及城市設計,重在挖掘曹魏文化資源,擦亮三國文化品牌,致力于“漢魏風格、簡約厚重、挺拔大氣”的古韻古貌,打造曹魏歷史文化展示高地,塑造許昌市人文形象名片。
依托厚重的三國文化底蘊推動曹魏古城項目建設,是許昌打造文化龍頭的一個縮影。
凸凹不平的石板路泛著幽光,穿著時尚的游人在石板路上徜徉,沿街店鋪里穿著清朝服裝的伙計在忙著招待客人,整條大街上散發著古樸、厚重、祥和而又浪漫的氣息……今年春節期間,襄城縣明清古街項目正式開街迎賓,每天吸引上萬名慕名而來的遠近游客。
3年時間,沖刺國家5A級旅游景區,這是投資5億元的神垕古鎮十里老街修整項目。街道上,青磚、黑瓦、白墻錯落有致、古色古香,凸顯著鈞瓷特色文化符號,讓游人既可欣賞體驗,又可游玩休閑。
一個文化龍頭,不僅可以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還能衍生出諸多相關產業。曹魏古城建成后,將開設西湖花燈會、國際賽蓮節、蓮城惜水節、夜讀春秋、3D燈光節等三國文化特色文娛活動,不僅可以吸引八方游客體驗三國風情的市井人文生活,拉動住宿、餐飲消費,還可以延伸全域化旅游產業鏈條。據專家測算,屆時日均旅客可達1.1萬人次,年均旅客增至400萬人次。
文化對接產業,項目帶動發展。許昌市著力擦亮三國文化、鈞瓷文化和生態文化三張文化名片,積極培育鈞瓷產業、生態文化產業、發制品產業和傳媒創意四大文化產業集群,強力打造了文化會展、文化創意、休閑健身、傳媒出版、文化旅游、演藝娛樂、藝術品與工藝美術、影視制作、動漫游戲等九大文化產業板塊。在河南省社科院發布的《河南文化發展報告》藍皮書中,許昌市區域文化競爭力在全省18個省轄市中排名第三位。
以文育人——好人形成品牌文明新風撲面
文化,從來就不是一個單獨的存在。它隨著一個城市的血脈流淌,也滲透到人們的精神內核。
4月25日上午11時,在許昌市區解放路與新興路交會處,一家不到10平方米的理發店內,顧客盈門。在這個理發店,理發收費兩元錢,10多年真情不變。80歲的理發師蔡瑞云,由此躋身河南省十大“正能量代言人”行列。
如此感人的凡人善舉在許昌層出不窮。“社區關愛大隊”幫扶孤寡老人;“許昌雷鋒團”堅持日行一善;“許昌草根愛心群”致力于構建書香許昌……
2月15日晚,2016“感動中原”十大年度人物揭曉,禹州市潁川辦事處東關社區黨委書記周遂德、鄢陵縣馬欄鎮于寨石莊村“割肝救母”的“90后”姑娘張文亞雙雙入榜。許昌,成為入選2016“感動中原”十大年度人物人數最多的省轄市。
“最美”已成為漢魏故都大地上一道絢麗風景。“最美托舉哥”趙笑功托舉墜窗男童浙江揚美名,“最美女兒”張文亞捐肝救母感天動地,“最美消防員”吳孟龍火場救援800余次,“最美企業家”劉少林將誠信視為生命線……一段段感人的故事,激蕩萬千心靈。
激發向善力量。許昌市以“育文明人、鑄城市魂”為宗旨,在市直和各縣區開展道德模范(最美許昌人)現場交流、事跡巡講、巡演活動上百場,直接受眾近40000人;在全市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街道社區舉辦各類道德講堂1500多場,受教育人數近200000人。在鄉村,人們把學習“許昌好人”與建設家鄉結合起來,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愛許昌、愛家鄉”主題活動,樹立崇尚先進、見賢思齊的鮮明導向。
典型可親可學。許昌市通過“我評議、我推薦身邊好人”等制度化、常態化的評選活動,讓典型可親、可敬更可學。人們發現,從前覺得遙不可及的先進人物,現在可能就是自己的鄰居、同事乃至親友,從而極大地激發了大家向“許昌好人”學習的熱情。他們還發揮文藝宣傳形式多樣、貼近群眾等特點,創作上演了群眾喜聞樂見的現代戲《燕振昌》、小品《好想看著你》等,讓身邊好人的事跡感染更多的人。
好人要有好報。許昌市著力建立從物質和精神層面上全方位關心關愛先進典型,在全社會建立健全“好人有好報”的關心、激勵機制,為好人不斷涌現創造和諧社會環境。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多次看望道德模范、“中國好人”等,送去了黨和政府的溫暖和關愛,在全社會形成了崇尚好人、學習好人、善待好人的良好氛圍。
沒有轟轟烈烈,但至真至誠;沒有驚天動地,但潤物無聲。目前,全市涌現出時代楷模1人,全國道德模范3人,33人躋身中國好人榜、河南好人榜,逾300個民間愛心志愿組織活躍城鄉,常年參加群眾近15萬人。從個人到群體,從群體到品牌,“許昌好人現象”正愈來愈突出并引人注目。
以文惠民——文化融入生活百姓其樂融融
自打成為許昌市圖書館“書香家庭”分館成員,家住七一路的市民趙愛珍讀書興致更高了,左鄰右舍也常到她家浸染書香。2016年年底,許昌市圖書館正式與8個閱讀氛圍濃厚的家庭簽訂了書香家庭圖書借閱協議,為每個書香家庭提供百部以上書籍,鄰居、親戚、朋友、同事、同學等人群可以像到圖書館一樣借閱圖書,碰撞思想,分享心得。
文化惠民,潤澤民心。為打通公共文化服務“最后一公里”,許昌市在全市推行數字閱讀推廣工程,打造“書香許昌”。目前,高鐵許昌東站、新田360廣場、南關辦事處七一社區等單位啟動了數字閱讀服務試點建設工作,各試點月均電子書下載量在3000冊次以上,累計下載量超過10萬冊次,以其方便快捷的特點深受市民歡迎。年內,許昌市中心城區70個電子書借閱點建設全部到位,到“十三五”末,建成覆蓋城鄉的數字閱讀服務網絡。
加快公共文化服務向農村延伸,是落實“共享”理念的重要舉措。許昌市實施“農家書屋工程”,在每個村建成面積不小于20平方米、圖書不少于1200種(1500冊)的農家書屋。目前,全市2000多個行政村實現了農家書屋全覆蓋。
在城區,每到周末,可容納260名觀眾的許昌市群藝館百姓劇場座無虛席,百姓劇場堅持草根性,百姓唱主角,演出全公益。在鄉村,“送文化下鄉”“愛心義演”等活動周周精彩,廣場文化活動更是好戲連臺。去年以來,許昌市共演出戲劇和綜藝類節目2400多場,開展廣場文化活動200余次,開展送文化下鄉活動40余次,觀眾累計達200萬人次。全市公共性文化設施全部實現免費開放,市群藝館每年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和各種文化技能培訓活動100多場,市圖書館每年接待讀者60萬人次、文獻流通45萬余冊次。豐富的文化盛宴,四季常開,永不落幕,真正讓文化建設成為老百姓看得見的實惠。
文化如水,潤澤萬物;文化如歌,和諧共振。文化的發展,推動了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
借文化招商引資。許昌以曹魏古城等項目為抓手,巧打三國牌。在第十屆三國文化旅游周期間,全市簽約合資合作項目24個,總投資133.4億元。2016年,許昌經濟總量位居全省第四,GDP增速全省第一,綜合實力穩居全省第一方陣,經濟發展指數、行政環境指數、法治環境指數均居全省第一,步入了向好向快、向上向善、向富向強的歷史最好發展時期之一。
讓文化聯姻水系。近百年不通航的護城河中游船往來穿梭,“一舟環游許昌城”美景重現。5.3公里長的環護城河曹魏風情帶,使水韻蓮城與三國文化遙遙嗣響、相映生輝,依托三國文化和護城河生態景觀資源,以旅游休閑產業為主導,不僅有效提升老城區的人居環境,助力現代服務業全面提速,更為老城區經濟社會發展安裝了新引擎,提供了新動力。
以文化凝聚人心。許昌通過文化惠民活動,為市民帶來了豐盛的三國文化視聽盛宴,成千上萬的學生、市民參與三國文化征文、書畫展、藝術演出活動,三國故事中蘊含的智慧與誠信深入許昌市民心中。
用文化促進文明。文化的作用,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在三國文化的滋養中,許昌人的整體素質越“化”越高,城市文明不斷提升。近年來,許昌市先后獲得“全國文明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森林城市”等10多項“國”字號榮譽,又以92.5分的高分通過國家水生態文明城市“大考”,知名度和美譽度在全國日益彰顯。
許昌,這座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城市,滿載著群眾的歡聲笑語,正以打造中原文化高地、建設中原文化強市的鏗鏘步伐前行,一個居者心怡、來者心悅的文明之城,正綻放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