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產,鄭國丞相,葬在新鄭西南陘山頂上,金水河因他而得名
因采石場逼近,子產墓往南20多米、往北往東400米都已是斷崖
這個鄭州和許昌的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今僅由幾位老太太輪流看護
屢禁不止的采石背后,有著什么樣的利益?子產墓究竟該如何保護?
河南商報記者邢軍仝存瑞實習生李鳳祥/文
河南商報記者王春勝/圖
子產,鄭國丞相,金水河因他而得名。他曾留下“子產不毀鄉校”的千古美談,即使死后也要固守關山鎖鑰。
就是這樣一位千古賢人的墓冢,卻正遭遇陘山腳下采石場的啃噬,且屢禁不止。
子產墓的保護該何去何從?屢禁不止的背后,到底糾結著什么樣的利益?
陘山
采石場張開大口,正在吞噬陘山
子產,春秋末期鄭國人。很多人覺得他離我們很遙遠。
事實上,金水河是因他而得名的。也因為有了金水河,鄭州這座城市才有了靈氣。
子產死后,根據他的遺愿,子孫將他葬在新鄭西南17公里處的陘山頂上。
“陘山晚照”,為昔日新鄭八景之一。然而,這美景正遭受著前所未有的侵蝕,子產墓冢也已成“危樓孤島”。
7月25日中午,河南商報記者來到陘山腳下,遠遠就能看到裸露的山體。
沿山路登頂,沿途分布著大小6家采石場,路上遍是大小不一的石塊。
來到南側山前,更覺驚心。整個山體已被采石場吃掉一半,形成百余米高的斷崖絕壁。方圓上百畝的采石場里,停滿了采礦車、挖掘機等機械,堆滿了從山上開采的石料。
墓地
臨近懸崖,子產墓岌岌可危
陘山東側有條上山捷徑,因采石場作業,走動不便。商報記者遂穿過采石場,沿西北側山路往上爬。半山腰處,一條小路通到山頂——這是采石場為方便挖掘機上山新挖的。
來到子產墓前,才知什么是“孤島”。往南走20多米是斷崖,礦車就停在附近山頂上。北側和東側稍好,離懸崖也不過400米。
“現在就算停下來,子產墓恐怕也難以保全。試想,山頂沒有支撐,趕上陰雨連綿,發生滑坡等是早晚的事兒。所以,子產墓保護刻不容緩。”陪同記者上山的李鐵城氣憤地說。
這已是他第17次爬上陘山。76歲的他為保護子產墓,奔走呼號,“連命都可以不要”。
李鐵城是河南省文史館員,新鄭市黃帝故里軒轅黃帝之碑就是由他撰文并書寫。
2011年5月18日,他受邀為子產墓撰寫碑文,拜訪子產墓。然而,他爬上山頂時卻發現,周圍都在開山采石,子產墓岌岌可危。
這一幕讓他痛心疾首,從此下定決心,要保留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產。
現狀
幾位老太太,輪流照看子產墓
然而,保護卻充滿了無力感。
在子產墓的西南方懸崖邊,曾有一景被當地百姓稱為“老婆頂石”。相傳子產生前愛民如子,死后無錢下葬,玉帝知悉后甚為感動,便派煉石仙母運送石頭為子產建墓。仙母頭頂石頭披星戴月運了好幾趟,最后一趟,剛到山腰恰逢雞叫,變化不及就化為石頭凝固在陘山上。
這一景曾被當地人津津樂道,但是現在,它消失在了隆隆的采石聲中。它的命運,讓李鐵城更加擔心子產墓會重蹈這一覆轍。
他的擔心不無道理。這樣一位先賢古墓,如今只有幾位老太太在輪流照看著。
7月25日,墓旁的子產廟內,王彩云、王秀榮、孔省恩熱情地拿出蒲扇,讓記者坐下休息。三人中最小的72歲,最大的已80歲。
“1993年村民湊錢,在原址復建了這座廟,來照看子產墓。”王秀榮說,現在,幾個人輪流上山。對于山下的轟鳴聲,她們痛恨,卻無能為力。
由于地處新鄭和長葛交界處,鄭州和許昌兩地都將子產墓列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王秀榮她們希望,兩地政府能聯手還子產墓一份清凈。
那么,子產墓該如何保護,鄭州和許昌兩地的主管部門對此又是個什么態度?
說法
缺乏強制執法權是最大的制約
7月24日,新鄭市副市長劉五一帶領市文物、國土、公安、安監以及觀音寺鎮政府六個單位負責人,組成聯合調查小組前往陘山子產墓查看情況。劉五一上山時還摔了一跤。
然而,一行人在查看一家采石場時,竟被老板拒之門外,20多分鐘后才得以進入。
新鄭市旅游和文物局工作人員介紹,1987年,子產墓被鄭州市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時,其保護范圍以子產墓冢邊線向西、北向外擴20米,東至子產廟東圍墻,南至溝沿。去年,將保護范圍調整為東西400米,南北430米,以子產墓冢為中心坐標,向東、西、南均至斷崖,向北250米至山坳。
“我們下發過多次整改通知書,但他們一直不執行。”上述工作人員稱,缺乏強制執法權是最大的制約。
新鄭市國土局礦管科工作人員說,陘山在新鄭境內目前有兩家采石場,一家是觀音寺鎮賈莊采石場,另一家是諾金采石場,“前者的采礦許可證在2010年12月份已到期,后者將于今年12月到期,到期后也不會再延長。”
“沒有強制執法權,我們也很難辦,有時我們的執法車輛和工作人員也會被對方扣下。”新鄭市國土局執法三中隊的韓隊長說。
問題
臨時開采區域,并沒限制住采石
26日上午,省文物局副局長李玉東召集鄭州和許昌兩地文物部門,再次來到子產墓查看情況,并召開相關單位的協調會。
據了解,去年4月,許昌市緊急制止了子產墓周邊采石作業,其中,就包括施工面最大的鄭州鐵路局長葛橋工段陘山采石場(簡稱“鄭鐵采石場”)。
之后,鄭州鐵路局提出在子產墓保護范圍內臨時開采道砟的方案。去年11月,許昌市政府批準其中一個方案,同意其在子產墓中心東南150米以外,東北、西南向長180米、寬30米、高70米的采石區域臨時開采道砟。
然而,在鄭鐵采石場生產辦公室主任王海龍看來,這一區域施工作業面太小,根本無法作業。現在的施工作業,都在采礦證許可的范圍內進行。
這一采礦證,有效期到2013年底。
不過,從協調會上通報的情況來看,鄭鐵采石場已經超過了2011年11月劃定的“臨時”區域。
張琳說,當初鄭州鐵路局承諾了5項子產墓文物保護措施,但目前來看,并沒有嚴格執行。
出路
立即關停、搬離采石場
從默默無聞到大眾議論,子產墓的“走紅”如此悲情。停產、整頓,每一次的短暫措施,事后都證明是徒勞無力。
就如與此事相關的一名官員所說,這是經濟發展與文物保護的矛盾,很難解決。
真的很難解決嗎?
2011年,鄭鐵采石場停工后,曾與當地政府協調,開辟新礦區,遠離子產墓。然而,這一承諾,至今還未見動靜。
一名官員稱,陘山上所采石料是鋪設鐵路的上等道砟,而附近其他山脈則不具有這種優勢。停工后,采石場職工生活受到影響,多次向上級反映情況。許昌市政府才想出折中辦法,開辟了一個臨時區域。
不過,26日與會的很多官員都希望,立即關停、搬離這些采石場,因為公眾關注,當地的形象已經受到影響。
省文物局副局長李玉東建議,立即暫時性停工,尋找新的開采資源。同時,做好開采坡面的保護工作,防止滑坡。之后,由政府出面,用鐵絲網將附近區域圍擋。
對此,王海龍說,采石場已經停工,他也希望當地和鄭州鐵路局溝通,來妥善處理此事。
另一個好消息是,新鄭境內的采石場也已停工。
相關鏈接
子產是誰?
子產,姓公孫,名僑,春秋末期鄭國人(今河南新鄭人)。
據說,公元前522年,執政26年的鄭國名相子產逝世,因他一貫廉潔奉公,家中沒有積蓄為他辦喪事,兒子和家人只得用筐子背土在陘山上埋葬他的尸體。
消息傳到鄭國的臣民耳中,大家紛紛捐獻珠寶玉器,幫助他的家人辦理喪事。
子產的兒子不肯接受,老百姓只好把捐獻的大量財物,拋到子產封邑的這條河水中,悼念這位值得敬仰的人。珠寶在碧綠的河水中放射出絢麗的色彩,泛起金色的波瀾,從此這條河被稱為金水河。(原標題:許昌鄭國丞相子產墓隨時玩完)
來源:大河網-河南商報 時間:2012-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