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物事跡整理過程中,我們主要參考了1933年許昌人朱又廉等編纂的《許昌縣志》,并結合其他史料,力爭為大家還原那些歷史上真實的許昌老鄉。
賈山: 西漢政治家,著有《至言》
賈山,潁川(今許昌)人,生卒年月不詳,西漢政治家。
據史籍記載,賈山是潁陽侯灌嬰帳前的謀士,后追隨漢文帝。他追隨漢文帝時,經常上書言治亂之道,主張愛惜民力,減輕徭役,名為《至言》。后來,漢文帝下鑄錢令,賈山又上書諫阻,遂禁鑄錢;又上書稱淮南王無大罪,應該當即讓其返國,語言雖然有些過激,但漢文帝終沒有治罪于他。
賈山所著《至言》,尚存于漢書本傳中;另有論文八篇,今不存。
祭遵:光武帝劉秀的功臣,“云臺二十八將”之一
祭(zhài)遵(?—33年),字弟孫,潁川潁陽(今許昌西南)人,“云臺二十八將”之一。
祭遵年輕時喜讀經書,家庭富裕卻恭順儉樸。母親去世后,祭遵親自背土建墳。曾有官吏冒犯他,他結交賓客殺死了該官吏。光武帝劉秀攻打王莽的主力,領軍回潁陽時,祭遵以縣吏身份幾次進見。劉秀喜愛他的風度儀容,任命他為門下吏。后來他跟隨劉秀征討河北,做軍市令。
祭遵執法嚴格。劉秀的舍中兒(家奴)犯了法,祭遵把他殺了。劉秀發怒,令人將祭遵拘捕。這時,主簿陳副勸諫說:“明公常想要眾軍整齊,現在祭遵奉行法令不避權勢,正是教化法令所需要的。”劉秀赦免了他,令他擔任刺奸將軍。劉秀對諸將說:“對祭遵要多加小心!我的舍中兒犯法他照樣殺了,對你們他是絕不會徇私的。”
祭遵作戰勇敢,帶兵攻打弘農(今河南靈寶東北)、厭新、柏華、蠻中的敵兵時,敵人的弩箭射到他的嘴上,傷口流血不止。眾將見祭遵受傷,漸生退意。祭遵不顧傷痛,大聲呵斥。士兵見祭遵如此剛強,勇氣倍增,終于大破敵兵。劉秀非常看重祭遵,并贊揚他說:“安得憂國奉公之臣如祭征虜者乎!”歷史上對祭遵的評價也很高,《后漢書》評價其“清名聞于海內,廉白著于當世”。
王霸: 劉秀夸其“疾風知勁草”
王霸(?—59年),字元伯,東漢潁川潁陽(今河南許昌)人,“云臺二十八將”之一,長期戍守北部邊疆,后封淮陵侯。
王霸年輕時做過獄吏,曾兩次前往長安學習。劉秀起兵經過潁陽時,王霸帶領賓客參軍。劉秀見王霸不同于常人,說:“夢想賢士,共成功業,豈有二哉!”于是,王霸跟隨劉秀在昆陽擊退王尋、王邑,然后還居鄉里。
劉秀被任命為司隸校尉再次路過潁陽時,王霸請示父親,想再去從軍。他父親說:“我老了,不適宜軍旅生活,你去吧,好好干!”王霸又跟隨劉秀到了洛陽。后來劉秀任大司馬,便任命王霸為功曹令史(相當于郡守的總務長)。
由于當時的形勢并不好,當初跟王霸一起投靠劉秀的數十名賓客,后來漸漸離去,只有王霸矢志不移。劉秀對他說:“潁川從我者皆逝,而子獨留。努力!疾風知勁草。”
王郎在邯鄲起兵稱帝,懸賞捉拿劉秀。劉秀的軍隊接近滹沱河時,前方偵察的軍官稱河面上只漂浮有薄冰,沒有船只,無法渡河。前面有河水擋路,后有王朗的追兵,將士們大懼。劉秀又命王霸前去察看。王霸害怕動亂軍心,心想只管前進,被阻再說,于是向劉秀報告:“冰堅可渡。”將士們大喜。誰知等部隊來到河邊,河水剛好結冰,劉秀命王霸護軍過河。最后幾名騎兵還沒有上岸,河面的冰融化了。劉秀大喜,封他為關內侯。劉秀到達信陽,發兵攻破邯鄲。王霸追擊敗軍,斬殺王郎,繳獲印璽,被封為王鄉侯。
王霸率兵平定北方,屢屢與匈奴、烏桓作戰。他比較了解邊疆事務,數次上書提出與匈奴交好,建議開發漕運,以節省陸地轉運之勞。這些建議均被朝廷采納。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朝廷封王霸為淮陵侯;永平二年(公元59年),他因病回鄉,數月后去世,葬于潁陽故里。
荀淑:教子有方,8個兒子都有名,時人稱之為“八龍”
荀淑(83年—149年),漢桓帝時人,以品行高潔著稱。他的孫子荀彧是曹操手下著名的謀士,深得曹操信任。
荀淑年輕時有高尚的德行,學識淵博,不喜歡雕章琢句,徒在文字上用功,不注重實際的學識,因此常常被俗儒看不起。但州里稱他有知人之明。當世名賢李固、李膺等都尊他為師。梁太后臨朝理政,有日食、地震發生,下詔令公卿舉薦賢良方正的人,光祿勛杜喬、少府房植舉薦荀淑。荀淑譏諷皇親貴戚,遭到大將軍梁冀的忌妒,把他調任朗陵侯相。他到職后處事正直,明于治理,被稱為“神君”。
荀淑棄官歸里以后,率族躬耕,勤儉持家,發展經濟,使產業大增,成為富豪家族。他并沒忘記身邊的困難群眾,常將衣物、鹽糧等贍濟宗族和鄉人,受到鄉人的仰慕和愛戴。建和三年(公元149年),67歲的荀淑去世,時任尚書的李膺親自服喪吊唁,周圍二縣之人也紛紛出贈,修建祠堂,以表示對老先生的深切懷念。
荀淑有八個兒子,當時的人叫他們“八龍”。現在,天寶路北段修建的八龍公園內有八龍冢,上有柏樹,俗稱八柏冢,傳為荀淑墓。
陳寔:活了84歲,“梁上君子”的典故與他有關
陳寔(104年—187年),字仲弓,東漢潁川許(今河南許昌)人。
我們現在常用的“梁上君子”一詞,就跟陳寔有直接關系。據《后漢書·陳寔傳》記載,陳寔在鄉間,以平和的心對待事物。百姓爭著打官司時,陳寔判決公正,告訴百姓道理的曲直,百姓回去后沒有埋怨的。
當時收成不好,有個小偷夜間進入陳寔家里,躲在房梁上。陳寔暗中發現了,就起來整頓衣服,讓子孫聚攏過來,正色訓誡他們:“人不可以不自我勉勵。不善良的人不一定本性是壞的,壞習慣往往由不注重品性修養而形成,于是到了這樣的地步。梁上君子就是這樣的人!”小偷大驚,從房梁跳到地上,跪拜在地,誠懇地認罪。陳寔慢慢地對他說:“看你的長相不像個壞人,應該深自克制,返回正道。然而你這種行為當是由貧困所致。”最后,他贈送給小偷兩匹絹。
朝廷屢次征召,擬授其高官,陳寔多方辭謝,始終不就。陳寔病逝后,大將軍何進遣使吊祭。赴吊者刊石立碑,上有文學家蔡邕撰寫的《陳太丘碑文并序》。
陳貞節: 敢于直諫,更正武則天“圣帝”稱號
陳貞節,生卒年月不詳,唐朝時潁川(今許昌)人。唐玄宗開元初年(公元713年),陳貞節為右拾遺(諫官,左、右拾遺為正八品官職),后升任太常博士(太常寺掌管祭祀之事的官員,正七品),精于禮學。
陳貞節作為諫官和掌管祭祀之事的官員,敢于直諫,提出對武則天的帝王稱號進行更正。唐朝的標志性建筑——明堂,是武則天命令薛懷義率萬余人毀乾元殿后修建的。據文獻記載,明堂“高二百九十四尺,方三百尺,為多邊形,圓頂”。武則天曾在此宴饗群臣,發布政令。唐玄宗李隆基準備在明堂宴饗群臣,陳貞節憎惡明堂為武則天所建,上書建議將明堂恢復為乾元殿。
開元四年(公元716年),陳貞節和太常卿姜皎以封建禮儀為準則,上表更正武則天的“圣帝”稱號,認為太廟中武則天配高宗,題為“天皇圣帝武氏”,“若使帝號長存,恐非圣朝通典”,請除去“圣帝”字樣,改為“則天皇后武氏”,玄宗采納。
開元年間,陳貞節多次制定朝廷禮儀制度,使之符合儒家思想,擴大了儒學的影響。但綜觀歷史,在太廟中除去武則天的“圣帝”稱號,是封建禮教的一種傳統思想。作者:薛炎【原標題:潁川自古多才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