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昌游記:感受古城厚重的文化底蘊
2013/10/30 17:28:01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許昌市位于河南省中部,是著名的三國歷史文化名城。東漢末年,曹操曾攜漢獻帝遷都于此,挾天子以令諸侯,后其子曹丕在此廢漢帝建立魏國,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的三國朝代,許昌由此成為中國著名的古都之一。全國的三國名勝古跡300多處,許昌就占有80多處。 國慶期間,我和幾位車友周參謀、百合、星矢等騎車來到許昌,游覽了這座充滿豐厚歷史文化底蘊的中原名城。
許昌離我市64公里(從神馬俱樂部算起),我們從早晨七點出發,騎了四個鐘頭就到了許昌市內,然后參觀游覽灞陵橋文博苑、春秋樓、文峰塔和西湖公園。
灞陵橋位于許昌西郊。當年關羽在曹營中得知兄長劉備的下落后,掛印封金,護送二位嫂嫂前去投奔劉備,曹操聞訊后趕來送行,在灞陵橋追上關羽,以錦袍相贈,關羽在馬上以刀挑過錦袍披于身上,辭別曹操,開始了過五關斬六將的行程,灞陵橋由此而著名。1990年,許昌人在該橋原址建立了灞陵橋文博苑,該苑實質上是一座三國文化主題公園。我們花5元錢買張游園票進去(如果參觀園中的關帝廟則需20元)。園中林木蔥蘢,綠草如茵,一條小河穿行其間,景色十分清幽,各個景點參差其間。首先看到的是一座巨大的紅石照壁,壁上雕刻的是關羽辭別曹操的場景,氣勢雄偉,場面宏大。照壁背后有一座青梅亭,描繪的是曹操劉備青梅煮酒論英雄的場景,曹劉二人形象栩栩如生。河中有一石舫,舫中有一大象一小兒,顯然是曹沖稱象的故事。再往前走,有一大門,門上寫一“活”字,即楊修猜“闊” 的故事。繼續往前走,就是那座灞陵橋了,古橋早已毀壞,現在的橋是新建的仿古拱型橋,橋旁有明末名將左良玉題寫的“漢關帝挑袍處”石碑,還有一座巨大的關公挑袍石雕。過了橋到關帝廟,這也是園內唯一一座古代建筑,建于清康熙年間,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由于我們沒有買門票,只能在門外瞻仰這座號稱中國八大關廟之一的外觀。關帝廟旁還有一座桃園,是紀念劉關張結義故事的。
據說這座灞陵橋原名叫八里橋(因其離許昌八里地),真正的灞陵橋在西安,與關羽挑袍沒有什么關系,元代的《三國志評話》把兩件事附會在一起,才造就了今天的這座名勝古跡。
從灞陵橋出來,沿著許繼大道東行,我們來到位于市中心的春秋樓景區。
春秋樓不同于灞陵橋,灞陵橋地處市郊,環境非常清僻,而春秋樓大門正對著春秋廣場,廣場里亂哄哄的,充斥著嘈雜的商業叫賣聲,感覺兩者很不協調。我花20元錢買了張門票走了進去。
春秋樓景區分三條線,中線是主體建筑,前面是建于元代的春秋樓,后面是關圣殿;左線是文廟,包括大成殿、戟門及回廊等;右線是內院,包括甘糜二夫人宮、問安亭以及后花園。盡管外面人聲鼎沸,景區內卻游客稀少,比較安靜,我喜歡這樣的氛圍,可以悠閑自在的閑逛,發思古之幽情,我忒喜歡發思古之幽情,呵呵。
春秋樓原名關王廟。當年關羽投降曹操后,曹操搗蛋,故意把關羽和他的兩位嫂嫂安排在同一所宅子居住,想考察他是否意志薄弱,關羽沒有上當,整日里讀春秋,甚至通宵達旦,讓曹總理非常佩服。后人感于關羽的忠義,建了一座廟祭祀關羽,并在廟中建一樓,命之曰"春秋樓",俗稱"秉燭達旦處"。后來,廟宇被戰火焚毀,只剩下春秋樓。春秋樓是真正的古跡,也是景區的原主體建筑,但關圣殿建成后,春秋樓被壓抑的失去了原來的地位。
高達33米的關圣殿在春秋樓背后,是前些年新建的。該殿高大巍峨,氣魄十分雄渾,我踏著臺階登上大殿,先看到殿前有兩個小亭,一個是刀亭,杵著關羽的青龍偃月刀,一個是印亭,懸著關羽的漢壽亭侯大印。進入殿內,迎面是關羽高達15米的巨型銅像,兩旁分別站著周倉、關平、廖化、王甫,這在全國恐怕也是罕見的,普通的關廟通常只有周倉一人站在關公身邊,給他捧著大刀。不知給關羽弄四個跟班是不是想跟開封的包公攀比,包公有張趙王馬,關公有周關廖王,這才顯得“公”平?呵呵。我登上大殿的樓頂,想居高臨下鳥瞰許昌市容,因為登高望遠是一件很愜意的事情,可惜,周圍高高低低全是方方正正的樓房,水泥森林遮住了我的視線,實在是大煞風景,我只好怏怏下樓,去右院看甘糜二夫人住處。二位夫人的住處沒什么特別的,只是從夫人住處出來,我頗感不忿。說起來,關羽是臣,二位夫人是君,但臣的塑像巍峨高大,殿宇輝煌,君卻被安置在低矮的小屋里頭,這明顯有違禮數,簡直是犯上嘛。我又踱到左院的文廟參觀,這已是今年我看的第三個文廟了。大成殿里供奉著文圣人孔子的塑像,旁邊站立的是顏回、曾參、子思和孟軻。文圣武圣共處一院,這恐怕又是全國唯一的現象吧。我發現每個文廟里都有戟門,這讓孤陋寡聞的我困惑不解,不知戟門的含義是什么,從字面上講,戟應該是兵器,刀槍劍戟嘛,文廟前面為什么要設一個武門呢?困惑啊困惑!
從春秋樓出來,我們去參觀文峰塔,該塔位于許昌博物館院內,是一座明代建筑。高52米,有13層,據說為全省200多座明代磚塔之冠。全國各地以“文峰”二字冠名的塔有許多,大多是古代人們為使當地文風、文脈順達,多出人才,根據風水理論而建造的,既具有觀賞性又具有標志性。由于地下水開采過度(許昌是個貧水城市)、鐵路離塔太近等因素,這座文峰塔現已開始出現傾斜現象,不知以后會不會成為又一座比薩斜塔。
文峰塔外和春秋樓一樣,也有一個廣場,文峰廣場。我們去的時候,廣場里正在搞樓市促銷活動,亂哄哄的,莊嚴肅穆的文峰塔在這一片嘈亂中默默的矗立著,高大的身軀好象在無可奈何的俯視著下面混亂的場面。不知許昌為何總是喜歡在文物古跡外面建商業用途的廣場?難道這種亂哄哄的場面有助于反襯名勝古跡的氣氛嗎?這對游客游覽時的心境會產生什么影響呢?我覺得這是對名勝古跡環境的軟破壞,不好。
最后,我們游覽了西湖公園。來之前,我曾看過資料,許昌小西湖在歷史上還是有點名氣的,《永樂大典》記載,“天下西湖三十六,許州西湖在其中”;蘇東坡也曾贊道“西湖雖小亦西子”;從隋唐開始這里就已成為風景勝地,宋時達到鼎盛,吸引過眾多文學大師到此游玩講學。我們進入公園,圍著西湖漫步,湖面已經縮得很小,但仍然碧波蕩漾,園中綠蔭濃密,小橋宛然,景色依然秀美。不過,沒有看到古代的人文遺跡。由于這里成了開放型公園,游人很多,大部分是來晨練的,還有許多娛樂設施,公園比較亂,已不再是文人雅士的游覽勝地,而成為本市市民休閑娛樂的場所。對外地人來說已沒有多少參觀價值。
這次許昌之行,使我過去對許昌的看法產生了顛覆性的改變。過去,我一直覺得許昌是一個破舊落后的小城市,去年許昌被國家旅游局命名為國家旅游城市,我還不以為然。這次實地查看才發現,許昌的確比平頂山發展得快多了,獲得國家旅游城市的稱號并非浪得虛名。
由此我想到,平頂山也在申報旅游城市,與許昌相比,平頂山怎么樣呢?
我以為,“旅游城市”這個概念應包括四方面的內容:“旅”、“游”、“城”“市”。旅是指道路交通,游是指名勝景點,城市則是指城市建設與管理。這四個方面比較,平頂山都明顯不如許昌。
平頂山向東出市有三條道路,高陽路是個斷頭路,修通幾年來幾乎沒有發揮作用,是條廢路;至于程平路,則是平頂山的恥辱,恐怕只有當年抗美援朝戰場上才會有這樣的路,而其骯臟程度尤過之。只有一條建設路算是平頂山的臉面,但這條路車流過密,嚴重影響交通,慢車道機動車亂竄一氣。西邊幾個礦區前的道路堪與程平路相“媲美”。而許昌,我們在市內轉了兩天,幾乎未看到塞車現象,主要街道都很寬闊,主要交叉口都是轉盤,慢車道和人行道也沒有平頂山那么混亂無序。
平頂山的旅游景點如果包括縣(市)的話,數量可能不輸于許昌,但市內旅游景點則遠遠不如,一是先天因素,許昌有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平頂山則是個新興城市,原來一直是荒山野嶺;其次是平頂山開發重視不夠,前些年搞了個內八景,但明顯是湊數,比如應水漁歌、體育綠蔭、金牛榴火根本沒有意義。山頂公園除了修一個臺階外其他也幾乎什么都沒有做。
市政建設與管理包括軟件硬件兩個方面,軟件方面主要有市民公共道德水平、社會治安、環境保護等,硬件除了上面提到的道路交通外,還有城市的規劃布局、城市綠化、文化科技場所建設等。這次到許昌,因時間短,不可能把全市都轉遍,但主要地帶都轉得差不多了。感覺許昌比較干凈,一個是街道干凈,一個是河水干凈。平頂山市內的河流幾乎都是污水溝,大氣質量多次居全省倒數第一。別的不說,平頂山的東大門即從襄縣進入平頂山的一段路,約一公里左右,骯臟得無以復加,雨天路上厚后一層黑泥,晴天則黑塵彌漫,多年來一直無人處理,有關部門還好意思在路上掛個橫幅“平頂山人民歡迎您”,簡直是有意丟平頂山的人。
綜上所述,我認為平頂山距離國家旅游城市的距離還相當大,至少十年之內是不可能達標的。當然,許昌的優秀也只是對平頂山而言,距離高標準的旅游城市也還是遠遠不夠的。
如果平頂山真的被評上國家旅游城市,那么,“國家旅游城市”這塊招牌也和國民黨49年發行的金圓券價值差不多了。
這次騎行,往返145公里,是我騎車生涯的一次重大突破,第一,沖出了平頂山,第二,第一次連續兩天騎行,總里程也再創新高。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新華網 2007-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