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次去具茨山大鴻寨,是在一個寒冷的冬日。這一次來到具茨山大鴻寨,是為了尋訪山中古寺遺址。盡管寒風凜冽,卻絲毫沒能阻擋我探訪古寺的激情。
據文獻記載,上古時的軒轅之丘有兩大特征:南有潁水,北有大隗山。北魏時,大地理學家鸝道元通過實地踏勘,確切指出:大隗山即具茨山。當年的具茨山群山層巒,宛若星拱,崗阜蜿蜒,云煙嵐塵,氣象萬千。既有華山之險,又有泰山之神,更有黃山之秀。大鴻寨是處于具茨山腹地的一座山峰,海拔799米。相傳是軒轅黃帝大將大鴻大戰蚩尤屯兵扎寨的地方,“大鴻寨”也因此而得名。古寺就座落在大鴻寨峰南麓的一個三面環山的谷地,山深林幽。據當地群眾說,古寺所在之地,是“藏龍臥虎”寶地,北靠龍首,右臥白虎,左持蓮花。又說,是一塊“龜地”,至今,流傳有“上山龜下山龜共飲一潭水”的諺語。
遍訪村中老人,知山中古寺的寥寥無幾。因為過去交通不便,年輕力壯者都搬下山了,只剩不足百口人了。沿著逶迤的山路進入古寺舊址,置身群峰之中仍有森然之感,山水依舊,寺院無存,可見人生苦短,唯有大自然永恒。所幸這里的山體目前尚未遭到破壞,植被覆蓋率較高,山體原貌保留完好。一棵氣宇軒昂的高大古槐樹,使人不由駐足,樹高盈30米,粗需三人合抱,高大雄偉令人起敬。村民任福才老人說,她爺爺在世時老槐樹就在,并且是現在的模樣。解放前,有一次他跟父親到自家地里勞作,父親刨出來一個圓墩,后來才知道是寺的柱墩,可時間一長,又不注意保存,也不知道遺落在會么地方了。如今,古寺的見證只有那棵千年古槐了。這棵古槐樹,耆體虬枝之上,仍然枝繁葉茂,實在難得。也許在她也有一種永恒的信念在支撐,有一種執著的企盼在等待,她相信總有一天會看到寺廟的再次興旺,延伸古寺的歷史。
曾深藏山中的古寺建于何年已無從考證。但有史記載,唐永淳二年(公元683年),唐高宗和武則天游幸具茨山,派人祭祀并進行了封禪。與古寺相聯系的還有一位南泉普愿禪師。俗姓王,新鄭人氏。因其長期弘化于池陽南泉山而被人習慣稱為“南泉普愿”。普愿九歲跪請父母請求出家,唐至德二年,依大隗山大慧禪師受業,后又參學于多位祖師,使得他的禪法“言辭鋒利,無不披靡”。在南泉普愿心目中,一切現成的規矩都是人心的羈絆,人必須沖破傳統的樊籬,將無限盈然的心意展現出來,以確立自己獨立不倚的精神品格。
在村子里訪談,聽到這么一個故事。從前,有一個樵夫打柴回家,路過古寺遺址時,恍若間看到一個豪華大宅院。進得大門,見正堂前,左面有一棵蟠桃樹,樹上掛滿了鮮紅的蟠桃。屋門右側臥著一只白犬。進到廂房,見有幾升谷子,幾升豆。出得院門,忽然一切都消失了。回到家里,他向家里人說起,老人說,很可能是古寺現身了。當然,這只是傳說,但一傳就又是上百年。這也可能是樸實的山民們對古寺重現的希冀吧。
歲月悠悠,蒼茫間的斗轉星移。看不見殿堂樓閣,聽不到古寺晚鐘,芳草覆蓋了白霜,菊花瘦成了骨頭。西風流云之下,滿目蒼夷。站在古寺遺址之上,遠處的喬龍山,山巒起伏。近處寺址上幾家山民炊因裊裊。讓人不禁思緒萬千。那是一個禮佛的時代,佛成了統治者和被統治者共同信奉的夢,古寺的前史終究似個謎,如山灣里輕輕的晨霧若隱若現。記得佛說:“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換來今生的擦肩而過……”在這里,我仿佛看見了當年古寺繁盛時的香火裊裊、經幡飄揚;依稀聽到頌經禮佛時的木魚聲聲。沒有誰能真正地看到古剎的昨天,面對歷史,千年后的我們,只能發出昔日“剡中多佛法”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