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傳統工藝 >> 瀏覽相關信息

廿載情系澄泥硯 一心再造新安窯

2012/8/2 7:55:34 點擊數: 【字體:

廿載情系澄泥硯 一心再造新安窯
游敏(右一)向后輩傳授制硯技術。
廿載情系澄泥硯 一心再造新安窯
澄泥硯
廿載情系澄泥硯 一心再造新安窯
新安瓷
      
    澄泥硯、端硯、歙硯、洮硯并稱中國四大名硯。
   
    唐宋時期,新安縣是著名的澄泥硯產地之一,元、明、清以后,傳統制硯技藝幾近失傳。
   
    20世紀80年代,在一些老藝人的幫助下,結合史料記載,游敏歷時數年,恢復了新安澄泥硯傳統制作工藝,并創建了我國第一個集澄泥硯材、工藝流程、硯譜、硯銘為一體的澄泥硯藝術展館——河洛澄泥硯藝術館。
   
    近日,央視《百科探秘》、《中國記憶》等欄目相繼播出專題片介紹河南省工藝美術大師游敏20多年來傳承、創新這一古老民間工藝的艱辛歷程。昨日,記者在河洛澄泥硯藝術館采訪時獲悉,在傳承和創新澄泥硯傳統工藝之余,游敏多年來一直致力于“新安窯”系列名瓷燒制工藝的探索,新作不斷。
   
    結硯緣:黃河邊長大的他,苦尋弘揚河洛文化之道

 
    “我是一個黃河人。”在新安縣河洛澄泥硯藝術館,游敏這樣介紹自己。
   
    游敏的家在黃河南岸的新安縣北冶鄉游家凹村,他生長在黃河邊,生命與黃河水系在一起。孩提時代,在黃河灘上的莊稼地里捉迷藏,在黃河邊揀五顏六色的黃河石,在黃河里戲水,“就像黃河泥捏成的泥娃娃一樣”。他喜歡寫字,常手持樹枝在黃河灘的泥沙上盡情揮灑:彩云如帖,大地為紙,樹枝做筆,好不愜意。
   
    游敏說,孩提時代與黃河結下的緣,成為他今天澄泥硯創作的靈感來源。
   
    游敏說,能干上制澄泥硯這個行當,是受到了中央美術學院教授、畫家張秉堯的影響。
   
    1983年,新婚旅行中的游敏夫婦和騎單車探尋黃河源頭的張秉堯在龍門石窟奉先寺不期而遇。
   
    由于熱愛黃河文化,年近半百的張秉堯騎自行車從山東的黃河入?诔霭l,探尋黃河源頭,他要用手中的畫筆描繪母親河。

     時值隆冬,在盧舍那大佛前專注作畫的張秉堯吸引了游敏。通過交談,張秉堯知道游敏喜歡繪畫且有一定的功底,他告訴游敏:“你生長在河洛大地,博大精深的河洛文化是你藝術生命的根基,你應該選擇一種藝術形式去挖掘和表現它。”

    得知張秉堯旅行時要經過家鄉新安時,游敏和愛人當即決定:取消去南方的蜜月旅行計劃,陪張老師在新安參觀、創作,并借此機會向他請教。
   
    在新安,游敏白天陪張秉堯參觀新安的歷史人文景觀,晚上與之徹夜長談——如何弘揚河洛文化,成為他倆談論不完的話題。
   
     之后幾年,游敏一直致力于河洛文化題材的繪畫創作。在此期間,在為澠池新建的火車站繪制大型壁畫時,他特意到“秦趙會盟臺”遺址寫生,意外淘得一方澄泥硯。
   
    澄泥硯,傳千年而不朽,歷浩劫而仍存。游敏忽然明白:用澄泥硯作載體去傳承、弘揚河洛文化,就是自己苦苦尋覓的藝術之路!
   
    尋硯泥:遍訪黃河兩岸,精研制硯技藝

   
    世人都說黃金貴,不如黃河一把泥。
   
    這“一把泥”,說的是澄泥硯。
   
    四大名硯中,端硯、歙硯、洮硯的原料皆為石質,唯澄泥硯用的是河泥:雖為泥制,但硯堅如石,色澤滋潤,晶瑩剔透,有“似陶不是陶,似玉不是玉”的美譽。
   
    游敏將自己的目標確定為恢復傳統的澄泥硯制硯工藝。
   
    細如淀粉的黃河泥如何燒制成精美的澄泥硯?游敏說,黃河水自西而來,途經不少名山,夾裹著許多泥沙。黃河至洛陽境內后,水勢平緩起來,水中所含的豐富的礦物質在河岸或河灣沉淀為泥,這些河泥中含有鐵、鈣、磷、銅、鎂等十幾種礦物質,礦物質豐富的黃河泥充滿了“骨氣”,是制作澄泥硯的優質材料。
   
    游敏說,為了找好的河泥,他走遍了黃河山西河津禹門口至鄭州花園口河段兩岸。
   
    在游敏的硯廠,我們看到工人師傅正在對河泥進行“過泥”處理:黃河泥經過粗細程度不同的絹袋數次過濾后,粗的顆粒全留在網上,泥池中留下的是光滑細膩的上等材料。
   
    雕刻車間內,工人們手中的竹刀上下翻飛,硯坯上有了千姿百態的牡丹花、端莊而神圣的盧舍那。
   
    在恢復澄泥硯傳統制作工藝的過程中,游敏先用8年時間解決了燒制工藝上的種種難題,從采泥、選泥、過泥、貯泥、煉泥到創意、設計、制坯、雕刻、焙燒、熏蒸等,形成了一套獨特的工藝,使朱砂紅、鱔魚黃、蟹殼青、豆沙綠等罕有色澤重現澄泥硯。
   
    游敏說,澄泥硯的窯變并不神秘:河泥中的不同金屬成分在不同溫度下呈現出不同的顏色,即為窯變。
   
    但他在思考:能不能科學掌握澄泥硯原材料的主要成分?能不能精確掌握澄泥硯的成型與焙燒工藝?
   
    一個驗證澄泥硯原料成分的大膽想法在游敏的腦海中形成了。
   
    2009年5月,游敏將自己多年來在黃河兩岸不同地段采集的近百種泥樣及十幾種窯變的澄泥硯成品送到了河南師范大學。多位專家和教授運用先進的儀器設備,對泥樣和成品進行了嚴格的化驗分析,測定出不同河段河泥所含礦物質元素的種類和比值,還測定出原材料在焙燒過程中在不同溫度條件下所產生的不同色彩變化規律。
   
    實驗,為澄泥硯工藝的科學發展提供了可靠的依據。澄泥硯神奇的窯變之謎終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
   
    這是澄泥硯有史以來首次得到科學論證,這是澄泥硯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筑硯魂:5000年民族記憶,是澄泥硯的根

   
    坐落在新安縣新城世紀廣場東側的游敏·河洛澄泥硯藝術館,是我國第一座現代澄泥硯藝術展館。
   
    一方又一方硯臺,凝聚著厚重的黃河文化和濃烈的民族情感。
 
    “殘簡”、“古瓦”道秦漢,“太白醉酒”頌盛唐,“國色天香”說牡丹……靜者如山,動者如風,賞硯上風景如臨其境,觀硯上人物如與其對談,真是讓人嘆為觀止!
   
    每一方硯臺都有其獨有的氣韻,都承載著母親河之神魂!
   
    河洛澄泥硯的硯魂是什么?游敏說,是思想性、文化性、藝術性的高度融合,是厚重河洛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是悠悠5000年華夏民族的記憶。
   
    澄泥硯工藝是一門邊緣科學,硯臺的“魂”,需要制硯人豐富的歷史、文化、藝術和繪畫功底來支撐。
   
    為此,游敏以硯會友,因硯拜師,先后結識了張秉堯、姚雪垠、李 、范曾、王懷讓、張海等文學、繪畫、書法、雕刻界大師。
   
    1996年,著名作家姚雪垠觀賞游敏的澄泥硯時,贊他“是在古老的花園里采集鮮花”,并欣然題下“黃河澄泥硯”。姚雪垠還送游敏一竹子做的筆筒,筆筒上圖案為“牧童放牛”。姚雪垠還贈游敏兩句詩:“偶爾熏風吹笠出,牧童也有出頭日”。參照姚老的硯臺和題詩,游敏潛心制作出了“竹筒硯”,該硯現在已是河洛澄泥硯的品牌之一。
   
    1997年,著名書畫家范曾觀賞游敏制作的澄泥硯時,欣然為他的硯館題名“河洛澄泥硯藝術館”。
   
    2006年,為了讓自己的河洛澄泥硯在思想性、藝術性上得到進一步提高,游敏赴北京學習,先后受教于馬未都、張夫也、韓美林諸先生。
   
    研黃河之澄泥,系民族之血脈——精心制硯二十載,游敏讓河洛澄泥硯的“魂魄”愈發豐滿和厚重。
   
    求硯變:恢復新安窯傳統陶瓷工藝

   
    20多年來,游敏設計出200多種不同風格、不同文化內涵的澄泥硯,硯臺遠銷日本、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國。
   
    1997年,為紀念香港回歸,他制作巨型澄泥硯“家”,該硯被央視大型歷史專題片《香港滄!妨袨槿珖o念香港回歸5件珍品之一;2002年,“漢辟邪”硯獲河南省文藝最高獎——“金鼎”獎;2004年,“清明上河圖”硯獲首屆中國文房四寶珍品博覽會金獎;2007年,“豫”硯獲中國創造·珍品藝術獎;2008年,“盛世中華·2008國魂”硯獲第四屆中國民間藝術博覽會金獎。
   
    游敏現為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河南省工藝美術大師、河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在澄泥硯藝術領域的探索,開闊了游敏的眼界。2000年后,他開始鉆研另一項傳統民間工藝——新安窯名瓷系列傳統工藝,并力圖恢復此工藝。
   
    游敏說,澄泥硯系陶質,屬新安窯陶瓷傳統工藝系列。新安窯制陶始于新石器時代,唐宋時名播海內外,在中國陶瓷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新安窯博物館館藏陶瓷珍品30余件,館藏的珍珠底人物畫梅瓶目前存世僅三件,其他兩件分別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館。
   
    2009年9月,游敏為慶祝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創作的新安窯鈞釉作品“和尊”問世:尊形以登封古觀星臺為形,上下鐫刻河圖洛書,蘊“上和于天,中和于人,下和于地”的和諧、和睦、和美之意。新安窯斷燒八百年后恢復燒制成功的這件作品,長、寬、高各40厘米,造型宏偉,窯變奇幻,流光溢彩,成為有史以來鈞窯系中最大的方尊。
   
    之后,游敏又成功燒制出“吉祥尊”、“太極碗”、“古韻硯”等新安瓷中的尊、碗、瓶、硯等系列產品!驹瓨祟}:廿載情系澄泥硯 一心再造新安窯】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洛陽晚報 作者:陳小偉 2010-7-22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