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尹國全正在印制年畫。

尹國全展示新創作的年畫。
說起朱仙鎮木版年畫,不得不談“天成老店”,不僅因為它有著200多年的歷史,更因為現存的朱仙鎮木版年畫老版幾乎全部刻有“天成老店”的標簽。“天成老店”不僅創建了像“云記”這樣的知名門神店,也培養了許多技術精湛的民間藝人,第五代傳人尹國全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6歲展露制作天賦
尹國全幼時就喜歡畫畫,6歲時開始正規學習木版年畫制作技術,16歲成為“天成老店”第五代傳人。
尹國全坐在中堂的板凳上,凝望著屋外,臉上寫滿滄桑,滿是老繭的兩手不時玩弄著刻刀,向記者回憶著朱仙鎮木版年畫“天成老店”的歷史。
清朝嘉慶年間(1812年前后),尹國全的曾祖父尹清元,繼承祖輩流傳下來的木版年畫制作技術,在朱仙鎮估衣街中段創建了“天成老店”字號。當時,除了尹清元,店里還有他的兩個兒子尹德順、尹德成及兩個門徒。“天成老店”是當時鎮上唯一有字號的門神店。由于制作的年畫藝術風格深受百姓喜愛,“天成老店”規模迅速擴大,店內人數發展到近百人。為了便于經營,“天成老店”又分出了“天盛德”、“天義德”、“二合永”3個分店,分別由尹德順、張勤、曹潤德掌管。“天成老店”則由尹國全的太祖尹德成掌管經營。
清朝道光年間(1842年前后),“天成老店”的第二代傳人尹德成為了擴大影響力和規模,把“天成老店”從朱仙鎮搬遷至開封書店街中段十字路口、花井街兩個地方。當時開封商賈云集、市場繁榮,“天成老店”如虎添翼,生意特別興隆,木版年畫銷路遍布方圓數百公里甚至更遠。不少學徒從封丘、杞縣、蘭考、民權、太康等地慕名而來,“天成老店”門徒當時有數百人,其中經尹德成認可出師、可以獨自創招牌的就有82人。知名的“云記”門神店就是尹德成親自為出師學徒掛的第一個招牌,如今82歲高齡的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郭泰運就是當年“云記”的學徒之一。
清朝同治年間(1872年前后),“天成老店”傳至尹國全的祖父尹杰文。尹杰文天資喜畫、樂于鉆研,在繼承祖輩制作木版年畫的雕版、印刷、調色等傳統技藝的同時,首次創新發展出以青石做版的石印技藝,應用于印制年畫新圖案。由于石印年畫經久耐用、線條細膩,廣受商賈的青睞,產品遠銷豫、魯、陜、皖、吉、遼諸省,甚至遠銷到日本。
清朝末期至民國年間,由于戰亂及廉價的膠印“月份牌”年畫的興起,“天成老店”在苦苦支撐、無法堅持的情況下,解散了所有的分店,搬回朱仙鎮經營。此時“天成老店”由第四代傳人尹國全的父親尹福祥經營,這段時期,朱仙鎮木版年畫步入了低谷,而尹國全恰恰出生在這樣的動亂年代。后來,尹福祥首創了朱仙鎮木版年畫中第一塊獨立黃版,使其一直延續到現在朱仙鎮木版年畫的5版印制方式。
也許是遺傳的因素,也許是受到了木版年畫熏陶,尹國全幼時就特別喜歡繪畫,對 圖案有著超乎常人的感覺,整天抱著畫筆東畫西畫,并逐漸對耳聞目睹的木版年畫制作產生了濃厚興趣。6歲時,他開始正規學習木版年畫制作技術,很快就表現出制作木版年畫的天賦。16歲時,父親尹福祥終于把“天成老店”的所有絕技正式傳授給他,使他成為“天成老店”的第五代傳人。
歷經風雨練就技藝
在最艱苦的那段時間,為了不讓年畫印制技藝荒廢,他背井離鄉,經常躲在山洞里偷偷印制。
“天成老店”的幾代傳人依靠勤學、苦練、善鉆,默默無聞的傳承著朱仙鎮木版年畫,一代代豐富著朱仙鎮木版年畫的印制技藝。從小學習木版年畫制作技術的尹國全自然也不例外,為了讓朱仙鎮木版年畫傳統技藝完整地保存下來更是歷經了風雨。
滿頭花白的尹國全眼含淚水向記者講述自己最苦的經歷。“文革”開始后,朱仙鎮木版年畫被列為典型的“四舊”,而聞名遐邇的“天成老店”也成為破“四舊”中的典型被“清理”。“一夜之間從‘天成老店’拉出來的5000多塊雕版在鎮上集中焚燒,只剩下約1000塊雕版僥幸未被燒完、保留了下來,上百種祖上留下的雕版至此失傳。”也就是從此以后直到改革開放,再也沒人敢光明正大的印制木版年畫了。為了把傳統印制技藝完整傳承下去,“父親尹福祥和我常常躲藏在自家白薯窖里偷偷印制年畫,偶爾有從遠方來的熟客才敢出售一些。”在這樣潮濕的環境中,充當簡單印色的油丹紙經常反潮變形,尹福祥為了避免年畫漏色,使年畫印制得規矩、精準,首次嘗試雕刻一塊獨立的黃版,從而改變了祖傳下來的4塊木制印版的模式,并在尹國全的傳承下使其一直到現在的5版印制方式。
“可是這樣的光景也沒維持多長時間,由于被扣上了宣傳迷信的帽子,我們全家最后跑到了密縣羅溝村的山區過了1年多……”尹國全的老伴楊杰榮身子靠著門框,回想帶著3個幼小的孩子背井離鄉時的辛苦,兩眼忍不住流下了淚水。在山區呆的時候,尹國全常想,祖上留下的石印技藝如果在他這一代失傳了怎么辦。就在當時一家5口天天靠他用架子車拉石頭生活的日子里,他還經常拿著刻刀跑到山洞里偷偷雕版、偷偷印制年畫,然后到山區的集上賣。
改革開放以后,作為“天成老店”的第五代傳人,尹國全終于又敢大張旗鼓印制年畫了。他召集了解放前曾在“天成老店”工作過的一些老匠人,在家里開辦了一個制作木版年畫的小作坊。2002年年底,尹國全進入開封縣朱仙鎮木版年畫社工作。
幾年來,尹國全憑著對木版年畫的深厚感情,沒有考慮個人的待遇,拿著微薄的工資,居住在距離朱仙鎮幾公里的小尹口村簡陋瓦房內。他為朱仙鎮木版年畫社精心雕版數百塊,其中《劉海嬉金蟾》奪得河南省民間工藝美術精品展金獎,《秦瓊敬德》奪得中原民間工藝美術展金獎。2006年2月,尹國全雕版、印制的6幅木版年畫作品《佛祖全堂圖》、《柴王推車》(兩幅)、《上官下財》、《打登州》等參加了我市申報朱仙鎮木版年畫紀念郵票匯展,并被市博物館收藏。他本人被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確認為“天成老店”年畫作坊傳承人,先后獲得河南省民間工藝美術大師、河南省民間工藝美術家等稱號。
不存私心廣傳弟子
他希望弟子多學文化知識。他愿意與高校聯合,無保留地傳授朱仙鎮木版年畫印制技藝。
“獲得這個稱號讓我感動,這么多年堅持總算沒白搭,我現在也徹底放心了,這門手藝不會在我這一代失傳了……”說起剛剛獲得的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稱號,尹國全忍不住落下老淚。他覺得這是最高的榮譽,也給他傳承朱仙鎮木版年畫“天成老店”印制技藝吃了一顆定心丸。
在采訪中,尹國全的二兒尹金堂低著頭始終在院子里安靜地雕著年畫的線條板。尹國全說,他教手藝、帶徒弟沒有太多限制,他有兩個兒子,“大兒子不熱這個,我也不強迫他學。二兒子從小就喜歡畫畫,對刻版也很熱,8歲時就獨立刻了傳統年畫‘灶王’”。他告訴記者:“只要是好苗,都可以帶,沒有啥保密的!我不搞只傳自家人那套!”“但是現在的年輕人坐不住了,你剛教他點技術,他雕版時線條還掌握不了,就覺得學得差不多了,就敢去印畫了!”
“我一輩子吃了沒文化的虧,現在老二(尹金堂)學木版年畫,也是一早就不上學了,這樣可怎么行呀!”尹國全一個勁兒地搖頭。他的孫子初中剛畢業時,想早早跟著他學木版年畫,他硬壓著讓孫子繼續上學。同樣的情況還發生在他的孫女尹丹丹身上,他的小孫女有繪畫天賦,然而初中畢業就對上學失去了興趣。
尹國全告訴記者,他對民間文化傳承有個想法,現在光招徒弟不行,畢竟好苗子也不好遇,而且教手藝的時候也不系統。“天成老店”的木版年畫制作技術極為考究,光用色就有近10種,并且印色全部采用植物原料精心熬制而成。
他覺得像朱仙鎮木版年畫這樣的傳統印制技藝,教授起來絕不能再用老式帶徒弟的方式,因此他希望與藝術類的高等學府結合,把傳統的技藝系統化為專門的學課,達到科學傳承的目的,到時他將毫無保留地把印制技術奉獻出來。【原標題:尹國全朱仙鎮木版年畫“天成老店”第五代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