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靈寶市尹莊鎮濁峪村電工楊尚良家里,一幅幅絢麗多姿的皮影掛滿了墻面,古裝人 、飛禽走獸,形狀各異,惟妙惟肖,讓人大開眼界。
道情皮影藝術在豫西靈寶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廣泛的群眾基礎。“道情”作為一種曲藝形式,早在清朝后期就傳入靈寶。抗日戰爭時期,大戲活動困難,于是“道情”便與“皮影”有機結合起來,以其道具簡單、靈活方便的特點,深受當地群眾喜愛。
楊尚良從小就是一個皮影癡迷者。村里過去經常有皮影戲演出,場院里掛一幅白紗,點上照明燈,竹簽挑起皮影兒,鑼、鼓、鈸敲起來,伴隨著民間藝人的吹拉彈唱,各種活靈活現的“角兒”在白紗背后復活了。出于好奇,他經常用紙糊的袼褙刻畫皮影,然后和同齡人一道像模像樣地演皮影戲。
后來,皮影淡出了人們的生活,楊尚良在村里干起了電工兼電影放映員。他從書上了解到,皮影俗稱“皮燈影”,皮影藝術是中國優秀的傳統藝術,在電影、電視產生以前,它是世界上首創的集造型藝術、表演藝術、光影藝術于一體的獨特藝術形式,已經有上千年歷史。中國皮影藝術堪稱現代電影、電視、動漫藝術的始祖。于是,他獨辟蹊徑地搞起了皮影收藏。
5年前,楊尚良偶爾聽說一戶人家中有20多個皮影,便跑到這人家里。但令他失望的是,主人已把這些皮影買給盧氏一位皮影愛好者。知道了皮影的去處,第二天,楊尚良便只身奔赴盧氏,軟磨硬纏,最終以每張高出原來80元的價格買下了這批有著200多年歷史的藝術品。
經過多年鍥而不舍的努力,如今,楊尚良收藏的皮影數量已有120余件,其中一件“金殿”皮影長2米多、高1.5米,堪稱精品。為保護古老的皮影標本不致損壞,他又開始了新皮影的制作。在他制作的皮影作品中,不僅有傳統的戲劇人物,更有一些反映時代特色的作品,汶川地震、奧運福娃、計劃生育等都成了他制作的素材。為了使皮影藝術得以傳承,閑暇之余,楊尚良走訪各地,向一些民間藝人學習皮影表演技巧,逢年過節,為鄉親們演上幾場皮影戲,既豐富了村民文化生活,又過了自己的皮影癮。【原標題:老電工楊尚良和他的皮影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