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峰偉:“迷”途不返的追夢人
2012/7/30 17:44:56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有人說,他是一位胸懷夢想的藝術大師,偶然的一個機會一頭撞進了瑰麗的鈞瓷世界,從此便“迷”途不知返,樂此不疲。也有人說,他是一位才智超群的商人,憑借著膽識、睿智和“吃虧是福”的人生信條,在商海中披浪前行。但在我們的眼中,近10年來,他卻一直是平常的打扮,平實地笑著,平和地說著。他就是大宋官窯·榮昌鈞瓷坊的掌門人——苗峰偉。
“誤”入“迷”途
生于禹州,長在禹州的苗峰偉,在別人看來,選擇鈞瓷應該是順理成章的事。但回憶當初,他卻有些誤打誤撞的感覺。
10多年前,風華正茂的苗峰偉考取了鄭州煤炭管理干部學院。那時,這個來自禹州山村的樸實小伙子很慶幸自己跳出了農門,更想著有機會能留到鄭州這樣的大城市。他怎么也不會想到,多年以后,正是他想跳出去的這個山村卻最終成就了他的夢想。
在鄭州上學期間,苗峰偉經常利用課余時間到親戚家的古玩店里幫忙搬運東西。一來二去,他發現很多人都喜歡古瓷器,聽多了他才知道,自己家鄉的鈞瓷曾經那么輝煌過,而現在的鈞瓷處境多少讓人覺得有些尷尬。有心的他開始處處留意關于鈞瓷的只言片語,假期回到家鄉,他經常穿梭于各家的窯爐,圍著老師傅問長問短。了解得越多,苗峰偉的心情越復雜,一是為鈞瓷藝術的發展緩慢而著急,一是為自己身處鈞瓷之鄉卻沒能為光大鈞瓷事業作出一點努力而自責。
幾年的大學生活很快就接近了尾聲,面對一家大型廠礦企業的高薪聘請,苗峰偉毅然作出了一個讓所有人都瞠目結舌的決定:自己創業。以后的事實證明,苗峰偉類似的驚人之舉數不勝數,而每一個決定都并非一時興起所為,而是一個睿智之人膽識、魄力的集中體現。
就是這樣不經意地發現了鈞瓷之美,就是這樣兜兜轉轉地接近了鈞瓷藝術,就是這樣誤打誤撞地打開了通往鈞瓷藝術的大門。1998年,苗峰偉帶著東挪西湊的幾萬元資金和七八名技術工人開辦了榮昌鈞瓷坊,這宣告著苗峰偉正式進軍商海,為弘揚宋代鈞瓷的皇室“血統”而付諸行動。
無“鈞”不歡
說其他的話題,苗峰偉似乎不善言談,但一說起鈞瓷,苗峰偉的話匣子便一下子打開了。從創業初期的市場低迷到“砸瓷立窯”,從1999年昆明世博會上的《飄雪》嶄露頭角到2003年博鰲亞洲論壇年會上聞名全球的《祥瑞瓶》,從鈞瓷藝術發展的現狀到鈞瓷藝術人才的培養,苗峰偉緩緩道來,不疾不徐,眼神中總有一簇火苗在跳動,記者面前也分明打開了一幅史詩般的鈞瓷發展卷軸。
雖然創業時頗為艱難,但苗峰偉卻對此有著清醒的認識。他深知,那不是公司的“一家之難”,而是整個行業所遭遇到的前所未有的“冰凍時期”。一些不負責任、只追求眼前利益的鈞瓷企業,粗制濫造,以次充好,嚴重損害了鈞瓷形象,給包括榮昌公司在內的許多鈞瓷企業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不用說,對于真正熱愛鈞瓷事業、渴望將鈞瓷事業發揚光大的苗峰偉來說,該是多么的痛心。
痛定思痛,年輕氣盛的苗峰偉立下豪言:鈞瓷是藝術瓷,就是要走陽春白雪的精品路線,不做下里巴人!自此以后,苗峰偉的“精品化”理念更加明晰、更加堅定了,但同時,大規模的“砸瓷運動”也開始了。
鈞瓷燒制素來講究“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自然窯變,有“十窯九不成”之說,由此可見燒制一件鈞瓷成品多么不易,但是,苗峰偉可不管這些,凡是不能達到傳世標準的一律砸掉,一件不留。這一砸,當年就砸掉了爹娘的全部家底;這一砸,一年就砸掉了上百萬元;這一砸,自2000年開始,就再也沒有停下過。 也正是因為這樣,從榮昌鈞瓷坊出去的每件作品都達到了傳世的標準,但每件作品的釉色又各不相同,人人都覺得自己手中的最為珍貴,這也是將鈞瓷作為國禮贈送各國元首的原因之一。拿《祥瑞瓶》來說,前后總共燒制了2萬多件,苗峰偉只留了999件,其余的連同模具全部被砸掉了。談到這里的時候,記者面前的苗峰偉輕描淡寫地說道:“我的理想是一年燒制10萬件,只保留36件,其余的全部砸掉。”雖然為了鈞瓷付出了很多,也實現了將鈞瓷展示給世界人民的最初夢想,苗峰偉卻從不居功自傲。他說:“這一切都是鈞瓷本色的回歸,我做得再多,也比不上鈞瓷本身的尊貴‘血統’。”一個愛瓷之人的謙恭、仁愛之態躍然眼前。
盡管已經聲名鵲起,盡管已經有多項專利證書在手,盡管已經被很多耀眼的光環包圍,苗峰偉依然把創作當做最重要的日常工作來做。
為了獲得創作靈感,讀書、旅游、欣賞觀摩各種題材的藝術作品等構成了苗峰偉的日常生活。被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一直視若珍寶、置于病榻前的鈞瓷作品《月是故鄉明》,便是苗峰偉在杭州西湖旅游時突然捕捉到的靈感,進而完成的作品
那圓圓的一輪明月高掛蒼穹,一位足踏彩云的游子緊偎明月,舉頭遙望,滿面悵惘,這不正是季老《月是故鄉明》的生動再現嗎?鈞瓷這一特殊的載體,將游子濃濃的思鄉情愫和傳統的月亮文化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通過神奇窯變幻化成了人人心中那個“故鄉的月亮”(注:出于季老《月是故鄉明》),難怪季老一眼看到這件作品時便滿眼含淚。從此,《月是故鄉明》便被擺放在季老床前最顯眼的位置,直至今天。
堅守寂寞
隨著榮昌鈞瓷坊《祥瑞瓶》、《乾坤瓶》、《華夏瓶》等在國際上的知名度越來越高,針對鈞瓷行業的技術標準和保護性措施也被政府部門提到了空前重要的地位。2003年,鈞瓷獲準實施原產地域保護,鈞瓷這一名稱再不能隨便使用,地域上限定在包括鈞瓷發源地神垕鎮在內的8個鄉鎮;工藝上必須保持自然窯變,不可人為控制。2004年,河南省質檢局還出臺了鈞瓷生產的技術標準。至此,鈞瓷正品、精品、珍品、大珍的等級標準得以確立。
苗峰偉終于從此看到了實現夢想的希望。回想一路走來的艱辛,苗峰偉由衷地感嘆,做這一行,不能求急、求快,不能走偏,一定要耐得住寂寞。細細咂摸,苗峰偉所說的耐得住寂寞是他對鈞瓷事業的孜孜以求,是面對眾多利益誘惑時的巋然不動,是明知陽春白雪曲高和寡而仍不愿隨波逐流的“執迷不悟”。
因為耐得住寂寞,當公司虧損200萬元的時候,苗峰偉還能堅持砸瓷;因為耐得住寂寞,當博鰲亞洲論壇的工作人員為準備國禮而苦惱時,苗峰偉的鈞瓷才會“適時”出現;因為耐得住寂寞,當有人鼓動他進入利潤高額的其他產業時,苗峰偉微笑地拒絕了;因為耐得住寂寞,當別人都在為今天、明天能否多賺一筆而忙忙碌碌的時候,苗峰偉卻在自己的大宋官窯展廳里悠然地把一把泥壺,品著香茗,欣賞自己的得意作品,暢想明天是否還能創作一件新的作品…… 問及苗峰偉下一步的發展打算時,他先是抿著嘴停頓了一下,然后帶著淺淺笑意說:“我準備再用30年時間,讓鈞瓷達到宋代鼎盛時期人們對它的期望。”30年,看來,苗峰偉是要死心塌地做一輩子鈞瓷了。這期間,他又要經得住多少寂寞的考驗呢?【原標題:苗峰偉:“迷”途不返的追夢人】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鈞瓷魂網 作者:心紅 200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