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建軍的家隱藏在古鎮神垕一條尋常小巷里,這里有著城市難得的安靜,仿佛時間也可以過得慢一些。每天,他從樸素、雅潔的家出發,到廠里做鈞瓷,和三十多年前一樣。不同的是,三十多年他最初踏上鈞瓷之路,是禹縣鈞瓷二廠一名燒窯的學徒工,如今,他是河南省首屆工藝美術大師、中國七大名窯建軍鈞窯的領頭人。
出生于鈞瓷世家,注定了這一生緊緊和鈞瓷糾結在一起。1968年,初中畢業的劉建軍來到禹縣鈞瓷二廠上班,父親劉振海是技術副廠長,卻讓兒子學燒窯。當時,禹縣的各大瓷廠已經開始研制、恢復鈞瓷生產,劉建軍渴望能到實驗室搞鈞瓷的造型與釉色研究。燒窯是個苦差事,一窯下來二三十個小時,每15分鐘添一次煤,又臟又苦又累。他想不通,父親告訴他,要搞鈞瓷,必須從燒成做起。鈞瓷是火的藝術,催生它產生“入窯一色、出窯萬彩”變化的是窯工辛勤的勞動與苦心鉆研出的技術。剛開始干時,劉建軍創下了連燒17窯失敗的記錄,壓力可想而知。連續的失敗激發了他性格中的堅韌不撥,在總結鈞瓷一廠、國營瓷廠經驗的基礎上終于攻克了難關,還把燒成時間由原來的30個小時縮短為10多個小時。
1970年,經歷了窯爐的“煅燒”,劉建軍正式到實驗室工作。研究釉料的配比涉及化學元素的名稱與換算,他看不懂,就自學了物理、化學 、《陶瓷工藝學》等書籍,書本與實踐相結合,邊學邊用,受益匪淺。搞鈞瓷不講科學是行不通的,從那時起,他養成了喜歡鉆研、終生學習的習慣。后來,劉建軍在二廠走上了領導崗位,并于1991年到禹州鈞瓷一廠當任廠長職務,乃至自主創業經營建軍鈞窯,始終沒有放棄鈞瓷研究。“我是搞技術出身,技術啥時候也不能丟。”早在二廠時間,他設計的造型,發明的釉色多次獲得省級獎勵,1989年,他被評為河南省首屆工藝美術大師。
2005年,劉建軍與其弟劉志軍仿燒宋代鈞汝官哥瓷獲得成功的消息經媒體報道后在當地引起了不小的反響,也引發了一些疑問。劉建軍在鈞瓷制作上已經取得了不小的成就——1999年,中國鈞瓷郵票首發式在禹州舉行,同時配發了原地封,原地封上所印5個鈞瓷,其中3件出自建軍鈞窯。為什么?劉建軍在回答這一問題時說,上世紀末鈞瓷市場發展的無序讓他產生了茫然情緒,不知道路該往哪里走。鈞瓷脫胎于青瓷, 于宋代達到一個后世難以逾越的藝術高峰,追根朔源,立足傳統,才能找到正確的創新之路,而研制官、汝、哥瓷,是為了吸收其他瓷種釉色、造型之優長,拓展鈞瓷的藝術空間。
近幾年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煤燒鈞瓷作品獲得了收藏界的追捧。禹縣鈞瓷二廠的作品以釉色乳光瑩潤、造型流暢端莊,深受藏家的歡迎。二廠是劉建軍鈞瓷之路起步的地方,他的鈞瓷作品就是在這里初步形成自己的風格。他說,鈞瓷的造型應該高雅、大氣,最好的裝飾物就是豐富多變的釉面。“鈞與玉比,似玉非玉勝似玉”,它的釉色不但有玉溫潤的質感,還有玉沒有的流動變換的動感。在器型設計上應該給釉面的流淌變化充分的空間,略加飾物點綴即可。除此,鈞瓷的造型還要符合現代人的審美理念。閑暇時,劉建軍喜歡看電視上的模特大賽,從時裝面料、色彩、款式與模特個人氣質的配合上獲得鈞瓷釉色、造型如何相互映襯的靈感。他說,旗袍在清朝時寬袍大袖,到民國時變得合體修長,才成為最有中國女性神韻的著裝。現代人喜歡挺拔的造型,夸張的線條,飄逸的風格。體現在鈞瓷上,劉建軍的一組傳統造型梅瓶、玉壺春、觀音瓶作品,線條被刻意拉長,顯得秀美、挺拔、飄逸。 說起釉色,人們大多知道鈞瓷最大的特點是以銅元素為著色劑。劉建軍認為,景德鎮的許多銅紅釉缸豆紅、郎窯紅以及釉下彩等都是銅紅著色,但它們的紅色一覽無余,鈞瓷周身散發著蛋白石一樣深藍、淡藍逐漸變化的乳光玉潤的光澤,和銅離子還原形成的絢麗的紅色結合在一起,才形成了諸多色彩錯綜掩映的特點,如大自然瞬息萬變的美景。所以,他的鈞瓷釉面特別追求玉一般的質感, 含蓄、優雅、自然、古樸的風格。
“當代鈞瓷發展已達到空前繁榮時期,藝術成就超過了宋代。”劉建軍對鈞瓷發展現狀十分看好,禹州市政府每年舉辦的鈞瓷文化藝術節,為宣傳鈞瓷搭建了一個巨大的平臺。不過,劉建軍建議,宣傳鈞瓷的渠道與方法應再靈活、豐富些。比如,鈞瓷造型上的陳陳相因、甚至窯口之間的相互抄襲,一直是阻礙鈞瓷創新的弊病。政府可不定期地舉辦新產品的評比會,并在媒體上公步各家企業的新造型,在宣傳的同時,不但加強了內部交流,還將對企業內部產生約束與督促作用。宣傳要走出去,不一定非要到北京、上海這樣的中心城市。可以先從 傳統的瓷區開始,采取走出去、請進來舉辦聯展的形式,擴大鈞瓷在陶瓷專業技術人員的影響力。
劉建軍說,鈞瓷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管理、引導與支持,也離不開民營企業發展、壯大。他對自己的窯口定位是做一個有個性的小企業。更多的是自己研究鈞瓷的基地。如果這樣的小企業多起來,各自找準自己的定位,發展自己的風格,百花齊放,對鈞瓷的發展應該是件大好事。【原標題:珍愛鈞瓷到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