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會市玉器商會副會長、翡翠藝術研究學社副社長,河南省工藝美術大師、玉石雕刻大師 常萬亭

常萬亭向記者展示自己的作品
也許是戀上他鄉,所以,用刀筆雕琢人生的篇章。
也許是夢有翅膀,所以,任心情展翅翱翔。
走過的路,灑下許多故事;而記憶,依舊那么清晰。
歷經風雨,或許會變得堅強;而征程,只是多了幾許滄桑。
——題記
走在四會的街頭,看著人來車往,老常不會感到在他鄉的陌生,因為這里有他朝夕相伴的玉石和熟悉的老鄉。老常從河南老家到四會已經快六年了,七年里四會大大小小的玉器城、玉器街、玉器商店都留下了他的記憶,他將這份特殊的情感融入到手中的刀筆,化成美麗的蟲鳥,盛開的鮮花,以及一件件充滿生命和靈魂的翡翠作品。
老常1967年生于河南內鄉余關,從小就喜歡藝術繪畫,小時候不經意的涂鴉為他日后從事玉雕設計、創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1985年,當他18歲的時候就開始跟師父學習玉器雕刻技藝。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癡迷于玉石雕刻的常萬亭在師傅的指點下,技藝日漸精進。歷經三年的錘煉,他從一個不諳世事的小伙子一躍成為能夠獨立設計、創作的玉雕師。出師后,常萬亭抱著趁年輕多到外面的世界走走的想法,先后在河南省的內鄉、南陽、商丘、鎮平等地的玉器廠和遼寧省的海城金盾集團擔任設計工作。多年的社會閱歷,常萬亭積累了豐富的社會經驗,豐富了他創作思路。人生黃金時段的學習、磨練,使他從一個學徒成長為一個高級工藝師,在技術和思想上都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2005年,老常從遼寧回到河南,那一年,河南的玉石市場不景氣,由于玉石原材料的緊俏,一些高檔的材料要么難以尋覓,要么價格貴得離譜,老常只能撿一些邊角料或者雜石進行創作。在創作上難以施展才華的老常那段時間過得很是郁悶,從事玉雕設計、創作多年,從沒有這么失落過,于是產生了又一次出走的念頭。親朋好友口中的“四會”引起了老常的極大興趣,適逢廣交會參展,老常帶著作品來到廣州,等一切安頓好后,立馬驅車趕到四會與朋友會和。通過了解、考察,老常開始后悔自己輾轉了那么多地方,唯獨把四會給落下了。他深信這里是他藝術生命的第二春。廣交會結束后,老常回到河南,他委托這里的朋友幫他尋找廠房,兩個月后老常毅然地把工廠和家人都遷了過來。在四會的河南籍玉石從業人員從此又多了一份子,四會又多了一位玉石雕刻大師。
2005年老常輾轉來到四會,開設了得玉旺玉雕廠,開始了自己新的創業追求與藝術夢想。老常延續著自己所擅長的花鳥擺件,走精品路線。從原石選購、圖案設計、打胚、修光,老常都親力親為、嚴格把關。他堅持不求數量,只求質量的原則。他說要保證作品都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
在花鳥圖案的設計創作方面,老常多年的技藝、經驗積累,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業內人士評價老常作品的最大特點是:平凡之中見雄奇、平靜之中見偉岸。尤其是在色彩運用上恰到好處。各種盛開的鮮花,多姿多彩,也有含苞待放的,各有各的內涵,將不同花期都表現得淋漓盡致。他雕琢的鳥兒,羽毛清晰可見、栩栩如生,動感十足。他給了花鳥生命與活力。
老常在藝術上的造詣源于他的生活閱歷以及從書中汲取的知識,除了閱讀與玉器相關的書籍外,老常還連續六年征訂《收藏》雜志,從歷朝歷代的傳世精品中探尋中華民族古老的藝術,從中受到啟發,激發創作靈感。除了這些專業知識的豐富外,更重要的老常有一個“和睦之家”。
老常現在擔任四會市玉器商會副會長、翡翠藝術研究學社副社長,同時是河南省工藝美術大師、玉石雕刻大師,之所以能夠有今天的成就和榮譽,不得不提老常的妻子。老常在家創作時,妻子就在檔口管理生意;老常的設計思路阻塞時,妻子就做豐盛飯菜給他解壓;老常設計圖稿出來后,妻子是第一個讀者,時常提出不同的意見……還有他們的寶貝女兒,受到家庭氛圍的影響,打小就迷上了玉石文化,在玉文化上頗有研究,經常能見到她關于玉石的文章見諸報端。
和睦融洽的家庭氛圍給老常營造了一個良好的創作環境,雖然妻子老抱怨他把整個人都交給玉石了,陪她和女兒的時間越來越少,但家人總能理解老常對藝術的追求和執著,有她們的鼓勵和支持,老常在藝術之路上愈加地努力。
玉如人生,老常在多年的逐玉生涯中,玉“仁、知、義、禮、樂、忠、信、天、地、德、道”的品性也深深地注入他的內心。做玉如做人,這是老常的人生信條。為了方便客戶找上門,老常是較早掛上企業招牌的河南老鄉。老常說這不單單是一種宣傳,更重要的是給客戶一種安全感和信任感。有了這么一個招牌,客戶看了就不覺得是家“黑店”了,賣出去的貨如果有什么問題,客戶也有地方可以找。有人說老常是自己給自己添堵,但老常說這是關乎一個人信譽的問題。只要保證自己的產品質量,就不用擔心有人上門退貨。
如果要問老常幸福的味道是什么?我想他會回答:幸福的味道就是一個和睦的家庭、一根破舊的毛筆和一塊粗糙的石頭。這就是老常,在他鄉守望著幸福的味道。【原標題:常萬亭:他鄉幸福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