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優化環境,形成民營經濟發展洼地
在硬環境上,以創造“玉都、水鄉、綠城”為目標,按照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高起點、高標準規劃建設小城鎮,搭建民營經濟快速發展平臺。同時,注重配套完善,硬化、綠化、美化、亮化了城鎮主干道路,完善了車站、娛樂中心、美食城、量販、幼教園等基礎設施,形成了產業支撐有力、基礎設施完善、服務功能健全、人居環境優美的創業環境和發展環境。在軟環境上,按照“政府創造環境,企業創造財富”理念,一是營造寬松的投資環境。引導群眾樹立“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思想,在土地征用上以最低價補償群眾,并且政府不從中賺錢,為企業提供最便宜的用地;二是營造優質的服務環境。把服務作為投資的第一環境,協調工商、稅務、土地、農房等部門,為前來辦企業者提供最便捷的服務、最優惠的政策,確保企業在最短的時間解決辦證、用地、建廠房等手續,同時政府對入駐的規模企事業無償提供部分周轉資金,扶持、支持企業的發展;三是營造良好的治安環境。對重點市場、重點企業掛牌保護,周邊環境集中整治,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為民營經濟提供安全、穩定、和諧的發展環境;四是營造誠信的發展環境。一方面,打造誠信政府。對政府出臺的優惠措施不作空頭支票,做到言出必行,有諾必踐。另一方面打造誠信市場。在各大玉雕市場開展誠信教育活動,設立警務區,開通舉報投訴電話,成立技術鑒定中心,做到以“誠”樹形象,以“誠”聚客商,以“誠”興市場,以“誠”謀發展,營造石佛寺親商、安商、富商的發展氛圍,吸引外地客商到石佛寺興商立業。
(三)、存在問題
1、產業鏈條不夠完善。石佛寺鎮雖有較大的加工銷售規模,但大部分生產加工原料來自外地,雖然有個別經銷商經營玉料,但在品種和數量上遠遠不能滿足生產需要。同時,南陽境內唯一的獨玉原料,也往往是限量開發,其他玉料產地上等的原料就更難批量引入。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原料匱乏已成為制約產業發展的瓶頸,制約了產業的發展壯大。
2、缺乏龍頭企業。石佛寺有千家萬戶的生產基地,但規模都比較小,缺少大型企業,不能集約生產,缺乏抵御市場經濟風險的能力。
3、產品檔次較低。玉雕生產加工雖有一定的規模,但總體來看,大多是家庭作坊式的小規模生產。
(四)、未來發展規劃及保障措施
在今后工作中,石佛寺鎮將按照“發展、聚集、壯大、提升”的八字方針,走產業、市場、城鎮三位一體、同步發展的路子,張揚獨特優勢,彌補薄弱環節,在文化與產業結合、市場與加工同舉上加大工作力度,不斷豐富產業內涵,提升產業品位,增強發展后勁。
1、壯大產業規模。在目前南部13個玉雕專業村的基礎上,引導北部的山區、丘陵村大力發展玉雕產業。吸引帶動更多的群眾由農業轉入玉雕業,從事玉雕生產,從而膨脹玉雕產業,擴大加工基地,形成以石佛寺為中心,輻射周邊的玉雕加工基地。
2、豐富市場產品,拉長產業鏈條。在豐富銅器、古玩、字畫、瓷器及木雕、角雕、骨雕等產品的同時,加快玉料批發、玉器盒包裝生產銷售市場,集全國及世界各地的玉料在石佛寺加工銷售,解決好產業鏈條不完善、產品包裝檔次低劣的問題。到2010年,建成玉料市場2個,玉器盒包裝生產銷售市場1個,使產、供、銷各類要素齊全,形成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產業模式。
3、組建產業龍頭,實現集約經營。以鎮玉器廠為主,組建以生產、銷售為一體大型玉雕集團,作為龍頭企業,領導石佛寺玉雕產業更大份額地占領國際、國內市場,使石佛寺的特色更加明顯,優勢更加突出。
4、促進市場規范化。以規模經營和特色經營為重點,對各類市場進行分類組合,分別按照原料、產品的品種和檔次進行規范,每個市場有專門的產品,不同產品在不同區域擺放,確保一個市場一個風格,一個區域一種特色,達到市場專業化,產品區域化。
5、挖掘玉文化底蘊,增加玉文化厚度。以玉文化中心和玉文化博物館為平臺,一方面邀請玉雕界專家和知名人士,組建玉雕學院,提高玉雕專業人才素質;另一方面,加強對玉文化的研討,針對消費需求的新情況和不同發展的習俗與審美情趣,把各種文化的精髓融入玉雕產業,研制開發新產品,以多樣化、系列化和精細化來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原標題:鎮平縣石佛寺鎮玉雕產業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