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栩栩如生的蟈蟈靜靜地趴在水靈靈的大白菜上。它前腿微翹,后腿粗壯,額頭飽滿,眼睛炯炯有神,鼓鼓的肚子似乎還在隨著呼吸不停地起伏。就連小腿上和須上的一根根毛刺都清晰可見,一副自得其樂的樣子。記者忍不住放輕了腳步,屏住呼吸,靠近它……靠近它……再仔細端詳時,才發現那不是一只真蟈蟈,而是一只絹藝蟈蟈。那白菜也不是一棵真白菜,它同樣也是用絲絹制作的。在位于滑縣的秦竹林絹藝工作室中,話題就從他的蟈蟈白菜開始了。
“蟈蟈白菜的制作工藝是老秦家的核心技術。”秦竹林告訴記者,光是制作一只蟈蟈,就要用6種絹料。蟈蟈的頭部、須、身體、翅膀、腿、鱗片用料各不相同,要花20天,118道工序。單是每條須,便有40道工序。“做什么你得懂什么,這樣才能把東西做出活生生的感覺。”秦竹林通過觀察發現,蟈蟈在不同環境下,胡須的狀態各不相同。如此,他把觀察的結果再用在創作上,蟈蟈在覓食、備戰、喝水、休息時胡須所表現出的神態就更加活靈活現了。白菜的工藝同樣非常復雜,需要48道工序。一塊絹布,一個熨斗,一個輸液用的吊瓶,再加上一只吃飯用的小勺子,就可以做出千變萬化的白菜葉子。熨斗在絹布上行走,白菜的紋路就出現了,用小勺子做出白菜葉子上的坑坑凹凹,輸液吊瓶是用來制作白菜根的。看上去色彩很簡單的一片白菜葉子,要想讓顏色過渡的自然,需要上幾十遍不同的顏色,顏色畫上去時什么都看不見,經過高溫烤制,水靈靈的白菜就出來了。
說起來,秦家和“絹”很有淵源,甚至可以追溯到400多年前。
明崇禎十七年(公元1628年),秦家第一代藝人秦興旺得到了唐伯虎一幅“蟈蟈白菜”的畫作,愛不釋手。他日日觀研,后突發奇想,試用絹布仿制。后又用絹試制出天牛、蝴蝶、蜻蜓等草蟲,大受歡迎,秦興旺也因此技藝得以養家糊口。之后,他就立下家規,手藝傳內不傳外,傳子不傳女。幾百年來,秦氏家族始終不敢違背祖訓,每一代都在改進前人技藝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和完善,傳到秦竹林時,已是第十二代了。
秦竹林回憶幼年時,多數時間幾乎都是幫助家里人做絹花等小活。文化大革命開始后,秦家的手藝曾經中斷過很長時間。為了生計,秦竹林去過很多地方上班。他還做過戲曲頭面、表彰用的大紅花、小孩子頭上戴的絹花等。不管白天上班多么辛苦,秦竹林一直沒有忘記祖輩的手藝,他利用晚上的時間研究學習絹藝。他說:“當時只有一個念頭,祖輩的手藝不能在我這里斷了。”
現在的秦家,已經有了第13代傳人秦彥良、秦彥勇,每一代人都因為時代不同而對絹藝的感觸和理解不同。秦竹林最大的夢想,是建造一個“蟈蟈白菜”博物館,將保存完好的先人作品和他不同時期研究制作的作品珍藏陳列,為這項民間藝術的傳承留下一筆寶貴的財富。
鏈接
絹藝是一種從服飾文化中脫離出來的藝術,屬于民間彩扎工藝的一種形式。絹藝在歷史上究竟始于何時,目前尚無確切史料可查。但據宋《東京夢華錄》記述,北宋的民間藝人已能剪綾為人,裁錦為衣,彩結人形了。至清代,成了八旗子弟茶余酒后玩耍、觀賞的技藝,與“蟬塑毛猴”屬同類手工藝。
絹藝作品講究“傳神”,要求賦予絹紗生命,施以絲綢靈性,一件成功的絹藝作品,折射出的是藝術家的智慧與高超的手工技巧。
近代,從事絹藝行當的藝人大多以制作絹花為主,而能用絹作畫、用絹雕刻,卻是絹藝中令人叫絕的高超技藝。【原標題:秦竹林:賦絲絹以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