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老師的絹制品種類主要有蟈蟈、侍女、白菜等十余種,但最拿手的是做蟈蟈,他做的蟈蟈曾在1984年春季廣交會上獲得金獎。秦老師打開幾個盒子,將兩只絹制的輕巧的蟈蟈擺在一棵絹制大白菜上時(如圖),在場的人不禁眼睛一亮:如果不是事先知道這些蟈蟈都是絹制品的話,僅從肉眼觀看,無論是其形狀、神態、動作、色彩,你絕不會懷疑是假的。
今年已年過古稀的秦老師說,他的這手“絕活”是祖上傳下來的,到他這一輩已是第十一代傳人。他于6歲開始學絹刻制作。多年來,他總是左口袋裝著剪刀等工具,右口袋裝著絹和布料,一有空就做一會兒。后來他有幸到西雙版納體驗了4年生活,在原始森林等各處見到的動物植物,回去都畫下來做素材。離開西雙版納后他又到了廣東潮州鳳溪鎮的陶瓷美術廠,跟吳維鴻、林鴻喜等大師學陶瓷、雕刻及繪畫。1972年他來到上海,在工藝美術公司繼續他的絹刻制作,現在上了年紀又回到了家鄉,繼續制作他的蟈蟈等絹制作品。
“絹制過程非常繁瑣,主要工序有上漿、著色、剪貼、彩繪等。制作時要閉著氣,特別要耐性。”秦老師說,絹刻小仙女需要兩個月的時間,每天至少要做5個小時。仙女身上的裝飾品,從上到下都是他親手做的。除了蟈蟈、小仙女外,秦老師還有很多稱絕的作品。當他小心翼翼地用鑷子夾出來幾個黃豆大小的紅色瓢蟲時,其逼真度再次令人嘆為觀止。
秦老師說:“在我幾十年的藝術生涯中,最讓我引以為榮的是人民藝術家常香玉老師很喜歡我做的‘頭面’,硬是要我多做了幾個給她。”
秦老師說,他做的這些絹刻制品并不輕易送人,更不出售,單純是個人愛好。他所做的作品主要用于收藏,前些年中央工藝美術部還收藏了他的部分作品,不久前他還收到了省博物館收藏其1000多個絹刻制品的訂單。【原標題:秦三杰的“絹刻”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