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過五旬下崗后創業,為了失傳千年的絞胎瓷工藝重見天日而走火入魔。
7年來,投入30多萬元,債臺高筑,生活窘迫,在簡陋的廠房內艱難支撐,可他仍然苦苦地追求。
精美的絞胎瓷,無價之寶,國家、省、市陶瓷專家的高度評價,何時才能助推李文獻苦盡甘來。
近日,記者來到山陽區中星街道張河村工業區采訪時,沒想到那些精美的絞胎瓷會產自那間簡陋的文獻絞胎瓷廠。
走進簡陋的廠房,記者立刻被十幾件造型各異的絞胎瓷所吸引。消瘦疲憊的李文獻談起產自焦作的絞胎瓷如數家珍:“焦作在唐宋為中國四大瓷都之一,有上千座瓷窯,主要以生產絞胎瓷為主,后因時局變化全部毀滅。北宋時期,焦作的絞胎瓷工藝達到頂峰,為貴族所有,當時流傳絞胎瓷一件為榮、二件為富、三件為貴,精品更是罕見。”
小時候,李文獻就聽說過神奇的絞胎瓷。1972年,李文獻在市陶瓷一廠工作時第一次接觸絞胎瓷,就與絞胎瓷結下了不解之緣。2003年年底,下崗的李文獻偶遇一位陶瓷專家,專家的講述使他對塵封千年的絞胎瓷歷史有了一個全面的了解,激發了他的創業激情。
2005年年初,李文獻和妻子在太行山腳下租了一個小院,購置了一座梭式汽窯及所需的設備,建成了窯爐,自制了模具。
查資料、訪專家。5月的一天,他將第一批產品送進了窯內。在經歷10個小時的等待后,他抱著莫大的希望打開了窯門,結果看到的是一堆開裂的瓷片。接著又試燒第二窯,還是全部開裂。第三窯又試燒,還是不成功。第四窯再試燒,依然和從前一樣……
因每燒一窯絞胎瓷需要近1萬元的費用,多次的燒制失敗,不僅掏光了家底,而且借了親戚朋友不少錢。沒有錢,不要說進料試驗了,連生活都難維持。最困難時,沒錢買菜,他與妻子到郊外挖野菜,或到菜市場撿菜葉。
2006年,他享受失業人員小額無息貸款政策,從銀行貸款2萬元,開始了新一輪燒制試驗。找到問題的癥結后,李文獻采取慢加溫的方式進行燒制。這次窯門打開時,全羽毛紋仿古精美瓷器展現在他的眼前。出窯后,他抱著那些瓷器,坐在地上嗚咽起來……
在全羽毛紋絞胎瓷仿制成功后,李文獻又掌握了木紋、水波紋、條帶紋、石理紋、樹葉紋等仿古絞胎瓷燒制技藝。尤其是他燒制的仿古絞胎瓷罐、羽毛紋絞胎瓷小碗和絞胎瓷瓶,釉面光亮、色彩協調、紋理對稱,受到了國家、省、市陶瓷專家的高度評價。
2007年,李文獻被國家八部委評為當代藝術家。2008年,文獻絞胎瓷制作工藝被市人民政府命名為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文獻絞胎瓷廠被河南省文物管理局命名為全省唯一一家河南省文物仿制品(絞胎瓷)研究開發基地。2009年,文獻絞胎瓷制作工藝被命名為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文獻絞胎瓷產品被確定為國家外交部對外選用禮品。中國陶瓷協會會長耿寶昌、秘書長王莉英對李文獻的仿古罐、天球瓶等絞胎瓷大加贊賞。
2010年5月19日,當陽峪陶瓷學術研討會在北京舉行,李文獻夫婦應邀參加。作為大會的主持人,我國陶瓷界泰斗、清華大學教授葉喆民點名讓李文獻發言。與會專家、學者聽到李文獻夫妻二人克服重重困難成功仿制出當陽峪絞胎瓷時,報以了熱烈的掌聲。
前兩年,為了維持生產和生活,李文獻生產的絞胎瓷大都以較低的價格賣了。今年年初以來,隨著李文獻名氣的擴大,打電話求購絞胎瓷的人越來越多。然而,文獻絞胎瓷廠因為缺乏資金,生產依然十分困難,遠遠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李文獻期盼有識之士能夠與他一起肩負起振興絞胎瓷的責任。 本報記者 王龍卿【原標題:李文獻:為絞胎瓷癡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