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雕畫亮相北京,震撼外國眾大使
在首都北京舉辦的一次中國民間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上,信陽市淮濱縣鄭鎮懷的展位前被一些外國人和中國觀眾圍的水泄不通。只見他拿起一把特制的高溫刻刀,把幾塊不同色彩的布料經過了刻、擦、點、皴等技法的應用,不一會,幾塊普普通通的布料就被雕刻成一幅精美的藝術品,觀眾贊嘆不已。他們看了制作過程又去欣賞布雕畫作品《清明上河圖》,這幅布雕畫高1米,長24.88米,全都是用布料雕刻成繁復多變的房屋、船只和樹木,雕刻出郊外田園風光和城市里各種熱鬧的商業活動都很精美,雕刻的人物就有800多個,他們中間有:農民、商人、官吏、船夫、和尚、道士、算命先生、各種江湖藝人精彩的表演等,雕刻成的人物神態各異,生動逼真,栩栩如生,仿佛有喧嘩之聲從畫面上傳出來。他們都感覺很震撼,好幾個外國人都豎起大拇指,嘴里說著:“ok、ok”。這時候,翻譯人員趕忙過來告訴鄭鎮懷:“外國人說他們從來沒有見過用高溫刻刀把布料雕刻成這么精美的藝術品,真是太神奇了,你真是太了不起了”。還告訴鄭鎮懷:這幾十個外國人都是外國駐華大使和文化參贊,是展覽組委會特別邀請來當評委的。外國大使們又在展覽館逐個看了其它藝術家的作品。然后,他們在2千多件初評入圍的藝術品中進行現場投票評選出10個“外國大使最喜愛的藝術品牌”。鄭鎮懷的布雕畫獲得外國大使一致投票通過,被評為“外國大使最喜愛的藝術品牌”,外國大使投票的理由是:布雕畫是世界文化藝術奇跡之一。
“不務正業的懶漢”,卻艱辛研究布雕畫
你看到的是鄭鎮懷成功后的光輝,卻沒有看到他研究布雕畫背后的艱辛。鄭鎮懷出生在淮濱縣的農村,他小時候就喜歡母親用五顏六色的布頭剪成的傳統布貼畫,母親把它做在衣服上、門簾上或針線包上起到裝飾的效果。后來隨著年齡的增長,欣賞水平也相應的提高,就發現布貼畫有許多的缺點,諸如:受到工藝的的限制只能做出一些簡單的圖案;畫面上線條和紋理不流暢;邊緣容易出現毛邊等缺陷。因此他萌生了在傳統布貼畫工藝上進行創新的想法。
1986年9月,鄭鎮懷一次吸煙時,不小心煙火燙壞了衣服,他發現燙化的地方能緊緊地粘合在一起,而且還有一些皺巴巴的紋理,突然,腦中有了一個靈感,能否利用高溫刻刀,將各種布料粘合在一起,并雕刻出精美的圖案呢?于是他開始了布雕畫的研究。
古人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鄭鎮懷首先要開始研究高溫刻刀,他先試著自制了一個刻刀形狀的鐵頭,安裝在修理家用電器的電烙鐵上,想利用高溫刻刀將布料刻成圖案并粘合在一起。當用這樣的高溫刻刀作畫時,它的前半部分溫度很高手只能拿著后半部分,胳膊懸空太高找不到支點,刻刀就容易擺動很難控制,第一次就這樣失敗了。后來鄭鎮懷經過研究,將垂直的刻刀改成彎曲的刻刀頭,使其和烙鐵桿形成一定的角度。這樣,就可以將胳膊放在桌上作畫,下刀時手穩當多了。可是,在布料上雕刻力度很難把握,不像在木質、石質、瓷器等比較硬的材料上雕刻,只要使一定的力度就能雕刻出線條和紋理。而布料非常柔軟,力度太大就會把布料刻穿,力度小了又不能把布料完全刻斷,需要一個合適的力度,才能把線條、紋理刻好,這需要經過長期練習才能掌握這方面的技巧。它包含著許多科學知識,要把溫度、力量、速度與柔軟的布料有機的結合好,才能把布料刻成圖案。后來,鄭鎮懷又逐步的研制出多種形狀的刻刀頭,用于勾、擦、點、皴等技法。
剛開始研究布雕畫時,鄭鎮懷主要的精力還是用在做生意上,只是利用空閑時間來研究。那時他只能做一些比較簡單粗糙的圖案根本算不上藝術品,自己欣賞一番后,都拿到廚房當柴火燒鍋了。后來隨著鄭鎮懷的水平有所進步,有鄰居稱贊他的做的畫漂亮。于是,鄭鎮懷放棄了主業做生意,一門心思將全部精力都放到研究布雕畫上。經過兩年多刻苦努力,他做出了幾幅自己認比較滿意的布雕畫作品。2001年,鄭鎮懷帶著作品參加了上海藝術博覽會,展覽會上他看到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品異彩紛呈,目不暇接。雖然有人稱贊他的制作工藝比較獨特,但是,專家評委們卻指出他的畫色彩搭配不協調,作品不夠精細還算不上藝術品,只能是粗糙的工藝品。展覽會結束了,鄭鎮懷一幅畫沒有賣出去,可是,他在這次展覽會上開了眼界,學到了很多寶貴東西,認識到了自己作品的不足。回去后他一邊向專家請教,一邊學習專業美術知識,而且還繼續報名參加各種藝術展,在展覽會上他能親身感受體會各種藝術特點,虛心向參展藝術家請教學習。每次展覽都能學到各種藝術的優點,但每次都是賣不到錢空手而歸。
就這樣鄭鎮懷的布雕畫逐步完善著進步著,可是,因為放棄了生意家里只有開支沒有了收入,家里原先攢下的幾萬元積蓄很快就花完了。他上有老的下有小是家里的頂梁柱,沒有辦法他只好低三下四地向親戚朋友借錢,有的能理解就借些錢,有的不理解的一分錢就不借他,還說他:“瞎胡弄,白折騰“。村里不少人都說:鄭鎮懷是不務正業的懶漢,扔下生意和農活不干,去做一件看不到希望的事。他的妻子也經常埋怨他:你一個大老爺們天天呆在家里不干正事,把一個好好的家弄成了村里最窮的,這日子實在是沒法再過了,甚至有幾次鬧著要離婚。鄭鎮懷為了他癡迷的布雕畫藝術,只好向妻子保證“再堅持做一年,不行就再不做了”,其實這只是他的一個緩兵之計,妻子這才勉強同意。他又繼續找親戚借錢去北京上了中國工藝美術高級研修班,研修班都是清華美院、北京大學專家、教授講課,在那里他又學到了很多知識,藝術水平更進一步提高。就這樣這個倔強的男子漢在一次次給妻子的“保證與承諾”下又苦苦的堅持了3年。天道酬勤,皇天不負有心人,終于,鄭鎮懷做的布雕畫十分精美了,得到了專家和社會的認可成了獨特的藝術品。
苦盡甘來,終成正果
鄭鎮懷創造的布雕畫是用各種顏色的布為材料,利用布料固有的紋理、色彩、光澤等特點,再根據化纖布料特有的高溫可熔化、可雕刻、可粘合和高溫變色等特性。運用獨特的高溫刻刀,把布料雕刻成各種圖案、線條、紋理,將中國畫的神韻和浮雕的立體感融為一體,遠看如國畫,色彩豐富、形神兼備,近看如浮雕,凹凸有致,能給觀賞者帶來視覺和觸覺兩種藝術效果。布雕畫獨特工藝世界領先,填補了國家這項技術空白,2004年2月,鄭鎮懷向國家知識產權局申請了專利,2007年5月,布雕畫制作方法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發明專利。
鄭鎮懷的布雕畫代表作品有《清明上河圖》、《八十七神仙卷》、《古代軍戎服飾圖》等,他的布雕畫也屢榮獲國家級、省級大獎,其中有榮獲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金獎;第六屆中國文聯民間藝術山花獎;中國工藝美術文化創意金獎;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天工藝苑*百花杯獎;首屆中國民間藝術百絕群英會金獎;中國工藝美術學會論文二等獎;河南省首屆知名文化產品等許多獎項。 隨著鄭鎮懷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的提高,他的布雕畫供不應求,多幅作品被美國、加拿大、泰國等多個國家及港、澳、臺地區的收藏愛好者收藏。現在鄭鎮懷在城里買了4套房子和小轎車,成立了兩個工作室,生活和工作環境也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