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畫有著諸多令人嘆為觀止的輝煌歷史。宋代詩人謝無逸有詩曰:“粉翅雙翻大有情,海棠庭院往來輕;當時只羨滕王巧,一段風流畫不成。”畫中蝴蝶栩栩如生,色澤保持百年不變,被藏家視為珍品,并以此作為家私、地位、風雅的象征。
2011年11月,滕派蝶畫被列入河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流落民間的“皇族”
一篇《滕王閣序》使滕王閣名滿天下,人們羨慕天色一體的美景。然而,圍繞滕王的故事卻遠沒有結束。滕王李元嬰,是唐高祖李淵的第二十二個兒子,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年)受封為滕王。滕王擅長丹青,尤其是蝴蝶。李元嬰到了南方后觀察蝴蝶的百態,最后將自己的“蝴蝶夢”留在宣紙上,獨創一門,無與倫比,是滕派蝶畫的始祖。
李元嬰將畫技傳給了兒子李湛然,再后來,李家已無人能畫。當時在滕王府做幕賓的梁太尉因常伴湛然作畫,留心此道,悟得精髓。從此,始創于宮廷的“滕派蝶畫”流入民間,由梁家代代相傳,沿襲不絕。
如中國古代的許多家傳手藝一樣,梁家傳習滕派蝶畫,立有“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的家規。然而,到了清末民初十六代傳人梁冠三時,卻遇到了意外。
1923年,年已68歲的梁冠三突患急病,身邊無一親人,梁一位朋友的兒子佟冠亞4個月不離床前,侍其如父,梁冠三十分感動。當時,梁冠三僅有一個6歲的兒子,且不在身邊,梁恐再有變故,蝶畫失傳,便破例收下佟冠亞為徒。
梁冠三拿出祖傳的“萬蝶圖”讓佟冠亞臨摹學習。十年寒暑,傾囊相授,佟冠亞螢窗雪案,鐵硯磨穿,終得滕派蝶畫真傳。
佟冠亞是滿族正黃旗人,家族顯赫。他祖上曾經出過清朝的兩個皇后,其中一位是康熙皇帝的生母。另一位則是大名鼎鼎的抗日愛國名將佟麟閣,他是佟冠亞的堂叔。佟家與魯迅是世交,當時,魯迅經常要求佟冠亞將此中國畫史上的“獨門”、“冷門”傳播民間。
1934年春,27歲的佟冠亞以滕派蝶畫第十七代傳人的身份,攜30幅蝶畫,參加了在北平(今北京)中山公園水榭舉辦的齊白石、張大千等人的繪畫聯展,其作品兩天內全部被訂購售完。
年輕的佟冠亞一鳴驚人,被人稱之為“蝶叟”、“蝶仙”。齊白石也稱贊他“與眾不同”、“確得梁家真傳,不愧滕王嫡派”。就在這一年,佟冠亞又首次舉辦了個人畫展,并大獲成功。
1935年1月,佟冠亞在北平成立了中國滕派蝶畫研究院,出任院長,欲將蝶畫再行發揚光大。后來,京都開始大亂,佟冠亞家經常受人騷擾,索錢要畫,明搶亂拿。1942年,35歲的佟冠亞在家破人亡的境況下,輾轉來到開封。后來,佟冠亞在開封娶妻生子,滕派蝶畫就這樣在開封悄悄生根。
佟冠亞化名佟松庵隱居集市。然而,很多蝶畫仍然沒逃脫損毀的命運。直到20世紀80年代,70歲高齡的佟冠亞重拾畫筆,消失了近半個世紀的滕派蝶畫才重現生機。對于佟冠亞來說,蝶畫不僅是技藝,更意味著新生。
1993年,佟冠亞參加了在北京歷史博物館舉辦的“首屆國際書畫博覽會”,滕派蝶畫受到畫界的肯定。來自日本、新加坡以及英、美、法等地的畫壇人士也對滕派蝶畫這一傳統藝術贊不絕口。
獨特的作畫材料:各色名貴寶石粉與香料
滕派蝶畫,筆法細膩入微,色彩基調清淡素雅,以畫蝶為主,在蝶之外只補以點點野草、青苔、散花,形成了與眾不同的“素、雅、灑、脫”四大藝術風格。
雅,即雅致不俗,彩絨清晰。素,即全幅畫面表現得冰晶雪瑩,蝴蝶均藏俊朗之氣。灑,指筆法瀟灑流利,使觀者有流動之感。脫,乃指突于絹上,望之搖拂,呼之欲飛。
人道是看景不如聽景,蝶畫卻是“百聞不如一見”。乍一看,蝶畫和其他的工筆花鳥畫似乎區別不大,近看才會發現它的與眾不同。透過放大鏡,蝴蝶身體上的一根根絨毛立刻呈現,疑似真的蝴蝶停在畫上,讓人忍不住地想伸手觸摸。更為神奇的是,觀察的角度不同,翅膀會出現不同的顏色。
眼睛是最能表現出一個人神態,蝴蝶也是如此。蝶畫里,對視一雙圓滾的眼睛,仿佛自己化身為蝶和它同舞在花間草叢。遺憾的是,這世界上竟然沒有一種影像工具可以如實來記錄下它的神韻、精細、質感。人們必須親自來尋到它,走到它身邊,方能一睹這絕世容顏。
這些“小精靈”,全靠畫工嫻熟的技巧和獨特的材料才能活躍在宣紙上。“蝶畫”,用金粉、銀粉表現蝴蝶翅膀上的鱗片。用各種顏色的名貴寶石粉以及多種珍貴香料混合成特殊顏料作畫。
古老的滕派蝶畫對作畫有著嚴格的要求。每次創作必先凈手,而且要心情愉悅,同時在旁邊點上一支香燭。遇到心緒不平,寧可令選其它時間,絕不輕易動筆。除此之外還有:天氣不好不畫,有來客不畫,身體不好不畫等規定,總之要天時地利人和方才動筆。
每只蝴蝶除眼睛外,要一氣呵成地畫好,否則色彩顏料都會出現不和諧的感覺。點睛是畫蝶最重要的步驟,等到一個比較合適的時間,一次性把所有蝴蝶的眼睛全部點上,一年也只有幾次。春夏秋冬,每個季節根據環境、氣候的不同,作畫的時間也隨之改變。蝶畫的傳人恪守著規定,直到現代科技的影響才有所改變。
相比技法,被注入蝶畫里,那種難以言表的尊重,才是真正的神來之筆。
淡泊的傳人
開封,這個世界上唯一一座城市中軸線從未變動的都城,古代曾有七個朝代定都于此,時光大致保留了這座城市緩慢的節奏。黃河沖積成的平原養育著開封人,形成了寧靜、淡泊、閑適的文化氛圍。正如歷史輝煌的開封一樣,經歷興衰流轉的滕派蝶畫仿佛注定要落戶此地。
籍貫北京的佟起來卻是土生土長的開封人,也是滕派蝶畫的第十八代傳人。佟起來文秀內斂,普通話里夾雜著典型的北京方言,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年輕許多。
佟起來自幼學畫。工作后,由于他擅長繪畫,1979年調入集研究和生產為一體的開封工藝美術廠工作。1980年,在父親佟冠亞的指導下,佟起來開始畫蝶。1988年從中國書畫函授大學畢業,后進修于河南大學美術系。
受父親的熏陶,佟起來習得滕派蝶畫真傳。1995年10月25日至29日,在河南省博物館舉辦的“滕派蝶畫師徒傳缽展”的開幕式上,佟起來被確認為滕派蝶畫傳人。在畫展上,其手卷《百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