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唐代起,黃河澄泥硯就與端硯、歙硯、洮硯并稱為“四大名硯”。唐代文學家韓愈在《瘞硯文》贊曰:“孟州澄泥,土乎成器,硯乎研乎,與瓦礫異,質堅如石,細潤如泥,唐人品硯,以為第一。”
5月23日,記者走進韓愈故里,探訪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澄泥硯代表性傳承人、孟州市瑞龍黃河澄泥硯廠廠長李偉,聽他講述有關澄泥硯的技藝傳承和產業發展的故事。
1965年,李偉出生于洛陽新安。在這個被譽為“中國澄泥硯”發源地的橫山村,李偉自幼隨父學藝,深得澄泥硯技藝精髓。1999年,作為小浪底水庫的移民,李偉和家人一起搬到了焦作孟州后,創辦了河南省孟州市澄泥硯研究所和孟州市瑞龍黃河澄泥硯廠。
看上去略顯文弱的李偉并不善言辭。但一說起澄泥硯來,他卻是如數家珍、妙語連珠。“黃河泥做成了硯臺這就是寶貝,這是我們祖先智慧的結晶,也是黃河文化的積淀。”他告訴記者,作為中國歷史上的四大名硯之一,澄泥硯是唯一以泥土為原料制作的,其主要原料就是黃河泥。
據了解,源于漢代、興于唐宋的澄泥硯,制作工藝很是繁雜。澄泥硯的基料為黃河泥,采泥時要深挖兩米以下,挑選經過腐化沉淀的老泥層。李偉告訴記者,泥料采回來后,要放在院子里一年之后,經過三次過濾,三次沉淀后才能用。
“這是為啥?”記者不解。
“經過春夏秋冬四季的自然風化,黃河泥就自然形成了一種陰陽調和,不但泥料更細膩,泥性也不燥,不易開裂。”記者更加疑惑,李偉進一步解釋說,“四季的陰陽變化,是萬物的根本。就像經過春夏秋冬四季的麥子一樣,自身就完成了生、長、化、收、藏的陰陽協調,自然和諧,也更養人。”
“黃河泥就像小孩兒,你只有把握住了他的性子,他才會隨著你的心意走。”李偉說,任何一方令人滿意的澄泥硯,有著一種天生地長的偶然與機緣。且不說,澄泥硯的制作非?简炄说哪托,選泥、過濾、雕刻、成坯、打磨、拋光、燒制,一共要20多道工序,稍有不慎就前功盡棄。
“澄泥硯呈現什么顏色,完全由窯變定色那一刻決定。在出窯之前,誰都不知道是什么顏色?梢哉f每一件澄泥硯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李偉說,因為澄泥硯在制作的過程中像瓷器一樣要經過燒制,所以也會經過一個窯變的過程,這就讓每一個澄泥硯都顯得不近相同,也讓澄泥硯呈現出了朱砂紅、鱔魚黃、檀香紫等諸多色彩。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雖然在眾多人眼里,李偉的澄泥硯也就是一個“玩泥巴”,算不上什么事業。但李偉卻玩泥巴玩出了境界和藝術。首屆中國國際民間藝術博覽會金獎、民間工藝最高獎金鼎獎和河南省十杰工藝美術大師的榮譽先后被他收入囊中。
2008年,李偉創作的“瑞龍戲珠:2008和諧中華迎奧運”大型橫幅畫卷式黃河澄泥硯被北京奧組委永久珍藏。“這樣畫卷式的澄泥硯歷史上都沒有過。”李偉說,奧運會開幕時候,他發現開幕式采用的也是畫卷式的形式,和自己的想法不謀而合,心里覺得頗為得意。
即使是藝術品,也離不開市場。李偉坦言,澄泥硯的發展與傳承離不開創新。澄泥硯原本是一種筆墨工具,而目前更大程度上是一個藝術品擺件。為此,李偉在保留澄泥硯必有的硯池、硯堂等特定實用元素的基礎上,迎合市場,更加注重造型創新,設計出了蟬形硯、牧牛硯等作品。
但李偉還是對澄泥硯的產業發展,有著自己的困惑:由于工藝特點,黃河澄泥硯只能是全手工制作,不僅產量低,市場拓展也面臨困境。好在李偉也有著自己的希望:19歲的兒子正在一家藝術學校讀書,將來傳承這門技藝,一定能比自己走得更高更遠。
在李偉的小店中,記者看到了一本全國九年制義務教育的美術教材,其中就有李偉制作的 “花開富貴”等三幅澄泥硯作品。
一邊是盛名之下的古老技藝,一邊是慘淡經營中的文化傳承。在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今天,這一文化厚重、獨具特色的古老技藝,能否在文化產業的洶涌大潮中經受洗禮,迎來春天?我們相信,這朵天生地長的傳統技藝之花,在得到社會的關注和精心澆灌下,一定能絢麗綻放。本報記者 許偉濤 本報通訊員 楊文娟【原標題:天生地長澄泥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