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年伊始,偃師市文化局喜訊傳來,該局副局長、豫劇團團長、國家一級演員王藝紅榮獲“梨園之星”獎!這是他藝術道路上的又一座里程碑,王藝紅這棵“梨園小草”長成了“參天大樹”!
2009年元月3日,洛陽歌劇院華燈輝煌,座無虛席,氣氛莊嚴而熱烈。由河南戲劇家協會和鄭州廣播電臺聯合舉辦的2008年度“叱咤中原”——河南戲劇演員排行榜頒獎大會正在隆重舉行。獲獎名單宣讀完畢,王藝紅信步走上臺,接過由省常委、洛陽市委書記連維良和中國劇協黨委總書記季國平親自為他頒發的獎杯和證書。
面對鮮花、榮譽和掌聲,王藝紅卻難忘那些挫折和坎坷。三十多載從藝歲月,印證著他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與戲曲春秋結伴同行的苦與樂,情與韻。當我們走近他,聆聽他款款吐露的心聲,才感到他是那么的謙虛、直率、坦蕩,言語之間充滿義氣并透著河南梆子的粗獷、豪爽、大氣。
走進王藝紅的牛派藝術研究室,首先看到的就是那頭赭石色的雕塑“牛”。那“牛”肌肉豐滿,雄健有力,似臥似奔,給人一種陽剛之美的感覺。在牛派藝術研究室里擺放著這樣一件藝術珍品,王藝紅說有兩種含義:一為繼承發揚“牛派”藝術,二為學習發揚“牛”的韌性和執著精神。牛年,對于繼承發揚“牛派”藝術更有意義,王藝紅可謂已得“牛派”真傳。豫劇名家王善樸如此評價王藝紅:唱念做舞處處顯示牛派藝術,手眼身法時時體現丑角精髓。
王藝紅,原名王一紅,藝名王小草。1959年10月出生于偃師市山化鄉臺溝村,王藝紅打記事的時候起,就特別喜歡看唱戲。臨近村子里唱大戲,他總是爭先恐后地為大人搬凳子,占位置。小的時候偎在大人懷里看,一直看到散場也不瞌睡。他最愛的就是武生和丑角,看到高興處還要手舞足蹈,大聲喝彩,惹得周圍人的一片笑聲,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小戲迷。
1969年,偃師豫劇團招考小演員,王藝紅就報了名,最后在700多報名者中脫穎而出,被劇團錄取,終于讓王藝紅圓了“演員”夢。但毛孩子學戲談何容易!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為了做一名合格的演員,王藝紅夏練“三伏”,冬練“三九”。先跟三個“老師”學功:一是劇團的前輩,他明里暗里跟著他們學,按照他們的練腔方法刻苦訓練;二是錄音機,他一有空就抱著錄音機學習,在已成功的演唱作品里吸取藝術營養;三是大自然的昆蟲、鳥獸的聲音,他從自然界這些美妙的聲音中得到了有益的啟示。有一次,他正口噙石子練“念”功,團長喚了一聲“藝紅”,他一應聲,石子竟咽到了肚里!難怪王藝紅在演《七品芝麻官》中念狀子時口如噴珠,原來都是練硬功練出來的。王藝紅在劇團中先演武生,繼演丑角,后在《七品芝麻官》中飾唐成,一炮打響,為其丑角生涯奠定了基礎。
王藝紅扮演唐成成名之后,為把這個人物演好,他于1987年7月28日拜豫劇大師牛得草為師,牛得草給他取藝名“小草”。拜師后,王藝紅謙虛謹慎,學習更加認真,唱腔字正腔圓,動作雖夸張但不失規矩,很得牛派精髓。牛得草對王藝紅非常信任,在藝術上常讓他吃些“小鍋飯”,一句唱腔、一個手勢他都悉心指教,不論酷暑盛夏,或是嚴寒隆冬,牛先生總是耐心地給藝紅傳授耍辮子、動胡子、挽袖子等一系列詼諧夸張的高難度藝術動作,并認真地教給藝紅“丑而不丑,丑中見美,美中取樂,樂中回味”的十六字丑角表現方法,由于牛得草先生的嚴格要求,使王藝紅在藝術上日體素質更上一層樓,牛得草先生退休后,藝紅特將恩師請到偃師,兼任了偃師市豫劇團名譽團長,牛老師很講究臺風,他要求全體演員舞臺上用心去作好唱、念、做、打外,穿戴上還要做到三白:水領白、水袖白、襪子白,只要服裝上做到整潔干凈,登臺亮相才能對得起觀眾。
王藝紅扮相干凈利索,唱腔高亢粗獷,表演詼諧幽默。三十多年來他先后在古裝戲和現代戲里扮演過二十多個身份不同性格迥異的角色,贏得了戲曲界和廣大戲劇觀眾的贊賞,成了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家牛得草的得意門生。
作為一個縣級市豫劇團的團長,為了把劇團帶好,他從小事做起,言傳身教,提出“兩吃三不占”,兩吃即:吃虧、吃苦;三不占即:上車不占座位,進宿舍不占床位,吃飯排隊不占鍋位。他以身做則,又為自己制訂《約法三章》:一是經濟公開,二是嚴格管理,三是作風正派。在劇團最困難的時候,他鼓勵大家同心同德,奮力拼搏共渡難關,他一身正氣,兩袖清風,艱苦樸素,作風正派,深得大家的尊重。用王藝紅的話說,就是要“認認真真演戲,堂堂正正做人。”這就是王藝紅的人品。在藝術上王藝紅精益求精,不怕吃苦,硬是把一個縣市級劇團帶出了名堂。
劇團在王藝紅的率領下,曾到湖南、陜西、山東、河北、山西等全國各地演出,博得觀眾的喜愛。在洛陽地區,他更是有求必應,到各鄉鎮村落演出,隨請隨到。在藝術下鄉活動中,王藝紅和劇團上的同志不怕苦、不怕累,在洛陽人的心目中留下了良好形象。在2007年全國元旦晚會上,王藝紅與飲譽全國的藝術大家孟廣祿、吳瓊、李勝素、尚長榮、李樹建等同臺獻藝,得到了全國觀眾的好評。河南豫劇名家劉忠河曾為王藝紅題寫了“藝紅品高丑精”的條幅,至今懸掛在王藝紅的辦公室。這里的“藝紅”當為語義雙關,一為王藝紅的名字,二為贊揚王藝紅的演藝已達到一定高度。“品高”當為稱贊王藝紅的人品,正所謂“丑而不丑,丑中見美”。“丑精”當為稱贊王藝紅對演出丑角精益求精。劉忠河對王藝紅的評價可謂高矣,劉忠河唱得好,字寫得也好,而寓意更好。王藝紅的藝術生涯和藝術成就《中國文化報》、《文匯報》、《工人日報》、《中國戲劇》、《當代戲劇》等報刊均予以報道。王藝紅所領導的偃師豫劇團也多次獲獎,在一次洛陽戲曲大賽會演中,本團參賽18人竟人人獲獎,評委贊譽:“強將手下無弱兵”。
煤,只有在燃燒的時候,才能窺見那顆通紅的心。王藝紅臺上演的好心人《討飯國舅》吳明志,臺下也是熱心腸人,平時他最愛救助貧困員工和幫助鄉鄰鄉親,這次四川汶川地震抗震救災,他又是一個支援災區,多次捐款獻愛心的帶頭人,同志們說:“俺王團長在臺上是好心人吳明志,臺下是當代活雷鋒,俺咋能不學習哩!”
王藝紅最大的特點就是博采眾長,以牛派藝術為主,廣泛吸收百家藝術之精華,融會貫通,獨創一幟,使自己的藝術風格更具魅力,從藝三十多年來,在舞臺上成功塑造了二十多個性格各異的藝術形象,并在國家與省、市級戲曲大賽中屢屢獲獎。
2003年,北京青年音像社出版了王藝紅領銜主演的《討飯國舅》、《四品綠豆官》、《假婿乘龍》等五部大戲,DVD光盤已全國發行。他領銜主演的《四品綠豆官》在當年河南省戲劇大賽中一舉奪得全省演員金獎第一名;2004年,中央電視臺戲劇頻道又錄制了王藝紅《四品綠豆官》、《討飯國舅》精彩選段和喜劇《拾女婿》全劇,在央視播出30余次,受到全國廣大觀眾的熱烈歡迎;2006年,偃師市豫劇團的近代戲《山妞》獲河南省第七屆“五個一”工程獎戲曲類第一名,王藝紅飾演大勇一角,又榮獲表演一等獎。
2007年,王藝紅榮獲河南戲曲十大演員排行榜“最具明星獎”,省戲曲家協會印制出品數千冊精美掛歷,剛上市就被戲迷們搶購一空。王藝紅雖然連獲殊榮,在中原劇壇上已頗負盛名,然而他卻非常謙虛:“我能有今天,全靠黨的培養和各級領導的關懷,我取得的成績與牛老師的教誨和社會各界朋友們的幫助和支持是分不開的,我要活到老,學到老,生命不息,學習不止,竭盡全力為豫劇丑角表演藝術再創新輝煌。”
溫室里的奇花異草經不起風霜的襲擊。而王藝紅這棵“小草”卻長成了參天大樹,不愧從嚴寒走來,綠得堅韌,卻不爭春,更不自命清高,綠的像高山上的松柏巍然挺拔,斗雪傲霜,四季常青。希望這棵藝術常青樹一年更比一年蔥蘢繁茂…… (李亞飛)【原標題:小草長成參天樹——記梨園之星得主王藝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