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木架,雪白的幕布,恍惚而溫暖的紅色光影,激越的鼓樂聲中抑揚頓挫的唱和,幾根細細的木棍舞弄著幾個小小的皮影蹦蹦跳跳。這曾經(jīng)讓一個少年的夢想花開,曾經(jīng)讓他的靈魂一次次震撼,這仿佛是遺落在人間的童話,這一方小小的舞臺,就是我們皮影藝人――岳秀良全部的夢想。
皮影戲是讓觀眾通過白色布幕,觀看一種平面偶人表演的燈影來達到藝術效果的戲劇形式;而皮影戲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場面道具景物,通常是民間藝人用手工,刀雕彩繪而成的皮制品,故稱之為皮影。由于演出裝備輕便,唱腔豐富優(yōu)美,表演精彩動人,千百年來深受廣大民眾的喜愛。皮影藝術起源于何時,民間傳說不一。其中以殷商說為最早。其論據(jù)是老年山西皮影藝人都供奉黃龍真人。黃龍為殷紂故事人物,距今已有三千年歷史。
岳秀良似乎在童年的記憶里就迷上了皮影,他喜歡用刀具在透明的皮子上雕刻的感覺,喜歡在昏黃的夜色里獨自表演,喜歡在樂器的伴奏下模仿多人唱詞。
桐柏的皮影人在人物造型上非常講究,線條古拙粗獷,裝飾圖案有著濃厚的山區(qū)民間藝術氣息,其中,女身發(fā)飾、衣飾多為花、草、云、鳳圖案,男身裝束多為龍、虎、水、云圖案,其角色分為神、仙、文、武、生、女、卒、首八種行當,桐柏皮影人的制作也與其他的地方不同,而是主要用牛皮作原料,制作時,把牛皮剪成小塊,先用鉛筆在上面勾出線條,然后用鐵筆進行雕刻,皮影的雕刻線條有虛線、實線、虛實線、暗線等技法之分,皮影刻好后還要上色,主要用紅、黃、藍、綠、黑五種顏色,然后是裝訂,把各個部件加以連結(jié)與固定,最后再加上竹質(zhì)的操作桿。
目前,桐柏的皮影戲班子共有4個,他們農(nóng)閑外出演戲,農(nóng)忙回家操持農(nóng)活,活動范圍主要是在豫南豫北地區(qū),吳城鎮(zhèn)的岳秀良的皮影班子便是其中之一,他今年55歲,帶他自己一共五個人,兩個人吹嗩吶,兩個吹大笛兼司鑼鼓。每到一個地方演出,首先要用自帶的木架搭一個棚,掛一塊白布,在幕后放置好照明燈具,每場演出大約三四個小時,收費100元,他說,由于桐柏皮影戲收費不多,山區(qū)群眾一家一戶就可以請一臺皮影唱三五天,因此他們的皮影在山區(qū)很受歡迎,如今他們的戲班子活動范圍東到信陽,西到淮源鎮(zhèn),南到湖北隨州,北到泌陽。
皮影戲藝術發(fā)祥于我國陜西、山西、河南交匯的黃河流域,因其貼近生活、貼近現(xiàn)實、貼近廣大民從,所以流傳甚廣。傳至明清時代,河北灤州皮影異軍突起,進而形成了皮影藝術的東、西兩大主體派系。灤州皮影的崛起,將我國皮影文化帶到了歷史的高峰。清末民初,皮影戲在全國遍地盛行。只是在近代社會動亂和新潮文娛的沖擊之下才陷于現(xiàn)狀。"皮影"是對皮影戲和皮影戲人物制品的通用稱謂。中國皮影藝術,是我國民間工藝美術與戲曲巧妙結(jié)合而成的獨特藝術品種,是中華民族藝術殿堂里不可或缺的一顆精巧的明珠。
不僅如此,皮影戲還對國內(nèi)外文化藝術的發(fā)展起過一定的作用。有不少新的地方戲曲劇種,就是從各路皮影戲唱腔中派生出來的。中國皮影戲所用的幕影演出原理,以及皮影戲的表演藝術手段,對近代電影的發(fā)明和現(xiàn)代電影美術片的發(fā)展也都起過先導作用。西方世界從十八世紀的歌德到后來的卓別林等世界文化名人,對中國皮影戲藝術都曾給予過高度的評價。建國后,毛澤東、周恩來等國家領導人,也曾多次以皮影戲來招待國內(nèi)外賓客。然而,皮影戲藝術在遭遇"文革"劫難之后,瀕危的處境至今未能扭轉(zhuǎn)。
至于皮影戲中人物、景物的造型與制作,卻又是屬于我國的民間美術范疇。它的藝術風格,在民族藝苑里也是獨樹一幟。它為了適應皮影戲的幕影表現(xiàn)形式,采取了抽象與寫實相結(jié)合的手法,對人物及場面景物進行了大膽的平面化、藝術化、卡通化、戲曲化的綜合處理。其臉譜與服飾造型生動而形象,夸張而幽默。或純樸而粗獷,或細膩而浪漫。再加上雕功之流暢,著色之艷麗,通體透剔和四肢靈活的工藝制作效果,著實能使人賞心悅目,愛不釋手。皮影人制品(簡稱影人)不只是用于皮影戲的演出,而且每個人都可以用雙手耍玩娛樂,還可以置于窗前或白墻之上,作為室內(nèi)藝術裝飾。由于皮影造型古樸典雅,民族氣味濃厚,既具有藝術欣賞性又有收藏價值,所以國內(nèi)外很多博物館、收藏家、藝術工作者和皮影愛好者都藏有中國皮影。在國際交往中,也常有國人以中國皮影為上等禮品贈與國際友人。
為了這個夢,岳秀良皮影藝人雙手操縱著,這樣的場面,生動地發(fā)生在山區(qū)深處的小村落里,有如童話,這就是離城市漸遠的皮影戲。
淵源―――近日,筆者在山區(qū)桐柏縣目睹了這一古老而獨特的民間藝術。
豫鄂邊界的燈影――在桐柏,皮影戲在群眾的眼中很有影響,街頭巷尾隨便找個大人小孩,都能給您說一串"大王腰"、"小王腰""大半夜""小半夜"等藝人的名字,并且每一個名字后面都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如尚健在的"小半夜",其真名為沈華州,月河鎮(zhèn)閔莊人,他業(yè)精藝深,表演生動,群眾一看就入迷,一唱就是半夜,明天的憂患――-桐柏的皮影戲是南陽及至河南的一朵藝術奇葩,但像大多數(shù)傳統(tǒng)民間藝術一樣,在現(xiàn)代文化喧囂侵入的今天,其生存價值也越來越狹窄,市場萎縮,也直接影響著藝人們的生存,也導致著桐柏皮影戲的后繼無人,就像岳秀良,他們一年流浪在外,班子里每人也就是三四千塊錢的收入,因此他的兩個兒子,一個女兒都不愿意繼承父親的手藝,他也不愿意兒女們涉足他的皮影戲。另外,生存空間太小,惟恐別人爭飯吃的思想,也使桐柏皮影藝人不愿意帶他人為徒弟,以至于如今桐柏的皮影戲新秀屈指可數(shù)。當然,一老藝人也意識到這個問題,桐柏的皮影還能生存多久,對此,桐柏縣的管部門也非常憂慮,他們表示,今后將盡可能多為皮影戲提供展示機會和空間,當然,僅有這些是遠遠不夠的,筆者以為,要想從根本上拯救、發(fā)展桐柏皮影戲,省市縣文化管理部門要盡快拿出具體的保護措施應是當務之急,否則,桐柏皮影戲的消失或許就在明天。【原標題:岳秀良和他的"皮影人生】